首页  >  图片报道
“高考”往事:参加科举是怎样一种体验

作者:海潮 · 2015-06-09 来源:凯风网黑龙江

  一、古代的“高考”究竟是个啥样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这样的“高考”,即古代的科举考试。这是隋唐以后,古代中国考生眼里最重要、也最受重视的一种考试。当然,古代的科举考试与今天的高考并不能相提并论,科举是选拔官员的考试,而非现在的“中升大”考试。【详细】 

古代“高考”有怎样的讲究?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成为举人之后,便可以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了。因为会试的考场设在京城,故有“进京赶考”一说。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贡士”,也因此获得了参加最后、也是最高级考试廷试的资格。

廷试考场设在皇宫的奉天殿或文华殿内,故又称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通过殿试的考生就是令人羡慕的“进士”了,成为一名天子门生。其中的第一名,就是“状元”,如今称高考第一名为状元,便源于此。

 

古代开考的时间是怎样确定的? 

作为一种全国考试,早期乡试并不像现代高考这样每年都举行,在哪一年举行也不固定,北宋赵曙当皇帝时才规定三年一次,并成为惯例。自明代起,乡试一般在子、卯、午、寅年举行,雅称为“大比”,所以举行乡试的这一年,有“大比之年”一说,乡试要考三场,虽然场次没有高考多,可不像现代的120至150分钟一场,每场时间长达三昼夜,整个考试时间加起来,是9天7夜。

现代高考的开考日期是固定的。而古代的乡试并没有统一时间,多安排在秋季,各地的时间也不统一,这便给考生异地冒名顶替、再考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封堵漏洞,绍兴十三年,赵构诏定了全国统一考试时间:阴历八月初一统一锁院,禁止随意出入考场;八月十五统一开考。从此,科举考试有了全国统一考试时间,这也是现代高考时间“全国统一”的源头。

古代的考场又是个什么样? 

看考场,是现代考生开考前一天必做的一件事。在古代,考生考前也要看考场,而且更重视。与现代不同的是,古代考生看了考场后,便不能再出来,一直要到全场考试结束,饭食由官府安排的“号军”统一负责。只允许随身带一只装有考试必备用品的考篮。因为得半夜进场,考生在当天下午大多不敢外出放松,而是老老实实地待在房间休息“补觉”,以保证夜里有精气神。

 

鸽笼子 

乡试是在一个超级大的贡院内进行,里面又分割出许多有序排列的小院子,称为“号舍”,每舍一名考生。“号舍”既是考试答题的地方,也是考生夜里住宿的地方。因“号舍”深4尺、宽3尺,空间十分的狭小,考生晚上须屈膝而卧,民间戏称之为“鸽笼子”。考试期间,考生就在这样的“鸽笼子”中度过,吃喝拉撒俱在其间,卫生条件一想便知。【详细】 

  二、真雷人:古代高考也作弊

古代高考作弊吗?那是当然,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古代人“高考”时作弊的方法是怎样雷倒你的。

作弊手段一:大腕儿威胁主考官 

这主要是说达官显贵们对主考官的施压,当然也不排除主考官的主动献媚。唐天宝二载科举,吏部侍郎苗晋卿、宋遥被李林甫委任为主考官,在苗、宋二人的张罗下,64名贵族子弟都中纷纷中了进士。但事情被搞得太大了,因为宠臣御史中丞张倚之子张奭,竟被录为甲科第一。

这事儿碰巧被安禄山得知,因心中极不平衡,遂立刻向皇帝打了小报告。唐玄宗闻听,立马亲自主持复试,果然贵族子弟几乎全军覆没,幸存者“十无一二”,而张奭更是“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最后交了白卷,成了唐朝“张铁生”!玄宗大怒,将主考等一干人全部降了职。

作弊手段二:直接贿赂主考 

唐朝高宗时期,知贡举董思恭受贿一案震惊朝野。长安甚至出现了专门向主考行贿的巨富,举人们为了科举成功,不得不成为这些巨富的“豪友”。当时的顺口溜是“未见王、窦,徒劳漫走”,王崇、窦贤是当时专门干预科举的长安大款。到了唐后期,局势更动荡,科场腐败日益嚣张,主考不等你来行贿,政府就先出了“红头文件”买卖文凭。当然,行贿主考也有失败的,最衰的人大概要属周福清先生。

 

周福清是同治十年的进士。光绪十九年三月,周福清丁忧回乡。正赶八月浙江乡试,主考官殷如璋正是他当年的同学,周先生便想为儿子高考走个后门。七月底,殷如璋乘船到苏州。周福清暗派家奴陶阿顺登船送密信,信内写明需关照六位考生的名字,还暗订了“宸忠、茂育”四字“关节”,另写明劳务费“洋银一万元”。但这位陶阿顺笨得连塞红包都不会,以至于密信在考官船上当众败露。殷如璋当场翻脸不认人,将其捉去审问,信内提到的六位考生,统统被取消考试资格。周福清逃到上海藏身,后来朝廷严厉通缉,他只好回乡受审,最终坐了八年大牢,周家也从此衰败。

作弊手段三:雇用枪手 

“枪替”是最常见的作弊手法之一。所谓“枪替”就是找人代考,代考者便是“枪手”。古代有名的“枪手”很多,如晚唐诗人温庭筠、北宋文学家欧阳修都曾当过“枪手”。温庭筠才思敏捷,有“温八叉”、“温八吟”等美誉,意思是两手叉八下,八韵诗赋就吟出来了。他自己平生虽然未曾中举过,但乐当枪手,帮不少考生圆了梦想。据唐末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所记,有一次温庭筠在一场考试中给八名考生当枪手,堪称最牛枪手。结果,温庭筠事发后被贬,考官也跟着倒了霉。

 

枪手温庭筠 

作弊手段四:小抄夹带 

说到此,鄙人看见不少看官露出会心的微笑。的确,这一招“袖里乾坤”的手段,至今名列“作弊手段排行榜”榜首。贿赂考官、雇佣枪手都要花大钱,牵涉的人多,危险系数大;而小抄夹带,全凭个人眼力和藏功,操作性强,私密性高,还经济实惠,因此被考生广泛使用。

虽然这种作弊手段被广泛使用,但运作起来也不的很容易的事情,“号舍“并没有门,每一名考生都有一名“号军”监考,如有离开座位、串换答卷、私递纸条、出声通气等涉嫌作弊的情节,一经发现,“号军”可立即将其扣考,严重者可立即抓起来,戴上木枷示众。

古代作弊手段
   作弊手段五:做记号 通关节

所谓关节,就是指考官与考生通过卷面上特定的字眼进行作弊的暗号。因为唐代就开始实行“弥封制”,即糊名制,隐去考生信息。宋真宗时开始实行“誊录”,让收卷老师用红墨水再誊抄一个副本,给考官批阅,称为“朱卷”,考生的原始考卷则称为“墨卷”。古代科举报考的人太多,而能够被录取的人很少,所以要想让打过招呼的主考官认识你的考卷,必须事先约定好“关节”。

 

翁同龢“关节事件” 

历史上最搞笑的“关节事件”出自光绪的老师翁同龢。清光绪十八年会试,翁同龢出任主考,参加会试的有他欣赏的人张謇。张謇考运一直不好,便与好友刘可毅一起去拜访翁同龢。翁同龢见面寒暄后,反复叮嘱张謇说:“今日时势,宜统筹全局。”憨直的张謇不知他在抖“关节”,一旁不动声色的刘可毅却默记在心。第一场考试刘可毅“开篇破题”时,先将“统筹全局”四字嵌入,翁同龢一看便以为是张謇考卷,二话不说,直接批:“为国家得人庆。”并将此定为本场第一。等到拆封才发现是刘可毅的。第二场考试,翁同龢发现一份卷子中有“策马三韩,雪花如掌”的句子,认定此卷必是张謇的,因张謇曾随清军去过朝鲜,赶忙录取。待拆封一看,还是刘可毅的。就这样张謇再次落榜。

古代对科场作弊的处罚尤其令人畏惧。考生作弊不仅会被取消和禁止再考资格,而且可能面临牢狱之灾,明代风流才子唐寅就因作弊而终身与仕途无缘。有的甚至被处死,如清顺治十四年发生的丁酉科顺天乡试舞弊案,有7名涉案者被处死,不止受贿考官被诛,获益考生也被砍了头。虽然管理很严,但古代考场上作弊现象仍屡禁不止,作弊手段多多。据《明史·选举志二》记载,明代科举时 “贿买钻营,怀挟倩代,割卷传递,顶名冒籍,弊端百出,不可究究,而关节为甚。”【详细】 

  三、有弊就有防:且看古代“高考”如何设防

考前洗澡防作弊 

预防作弊,相关措施与现代一样严格。洗澡曾是反考试作弊的重要方式。《金史》记载当时的科举考试之前,考生们都要由士兵搜身以防作弊。后来有人指出,“搜检之际虽当严切,然至于解发袒衣,索及耳鼻,则过甚矣,岂待士之礼哉!”遂向皇帝建议“使就沐浴,官置衣为之更之,既可防滥,且不亏礼”,并得到许可。通过考前洗澡并提供制式服装,既防作弊又不“亏礼”,真可谓有理有节。

 

对科举夹带作弊,历朝政府都严厉禁止。尤其是到了清代,科场作弊之风日益猖獗,为防范科场夹带作弊,清政府不仅对考生的衣着和携带器具做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还就如何严格搜检颁布了一道道政令。所有参加考试的士子,都得接受彻底的搜身检查,连考生头上的辫子也要解开来查,甚至还要查看臀部。但制度再严格,舞弊丑闻仍时有发生。

防止替考先验明正身 

为了防止替考,需要考生提供详细的体貌特征的履历,进场前考官会根据履历验明考生的身份。但是代考作弊似乎亦没有被完全杜绝。例如民国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胡汉民,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代考“枪手”,曾在清末两次代人参加乡试,皆获得中举。

尽管各个朝代都在严打替考,但“枪替”之风并没有减少多少,甚至围绕替考,还出现了中介人。《江西省历代文武科鼎甲考表》写道:“有专以双方作介绍为业者,则曰枪架。”《中国考试管理制度》一书中有这样的话:清代时由于替考普遍存在,各地相继出现一些专门从事替考的枪手。广东替考有所谓“一条葱”之说,从县试到府试再到院试,一包到底,顺天府还出现了专门联系替考机构的私局。

 

为防作弊“糊名”应势而生 

贿买考官是唐代科举中最大的弊端,由于考生贵族官僚家庭的托请,科举考试几乎是有名无实,“请托大行,取士颇滥”。针对这种情况,武则天时代曾设立糊名的办法,遮掩考生的名字以减少批卷者认出撰卷人的机会,这一做法在宋代以后成为定例,甚至继续“升级”,开始实行“誊录”,就是让专人用红墨水再誊抄一个副本,给考官批阅,称为“朱卷”,考生的原始考卷则称为“墨卷”。这样一来,阅卷考官便无法知道考卷是谁的,所以以暗号为关节的方法便“应运而生”。【详细】 

  四、有时还要拼运气:考场上的奇葩事

古代的高考有着严格的规范性操作。但我们在阅读相关史书时,却发现科举考试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奇葩的事。

榜眼不服气  肉搏成状元 

北宋初年,王嗣中参加科举考试,以第二名的成绩中了进士。但王嗣中却很不服气,认为排在第一名的进士赵昌言不如自己,于是就向有关部门投诉。当时,考试名次虽然排出来了,但还没宣布状元是谁,所以王嗣中就想争一把。此事反馈到了宋太祖赵匡胤那里,赵匡胤没经历过这种事,就命人将王嗣中和赵昌言二人带到殿上来,让他们分别陈述理由。于是,二人就在大殿上吵了起来,各说各的理,谁也不服谁。

赵匡胤心想:这样吵下去无任何结果,便对二人说:“你们别吵了,现在,你们二人以手相互搏斗,谁胜了谁就是状元!”众人一听,以为皇帝是在开玩笑呢,但王嗣中反应快,趁赵昌言还在发愣的时候,就抬手向赵昌言头上打去。赵昌言是个秃头,当时戴着帽子,王嗣中一打,一下子把他的帽子打掉了,露出了明晃晃的秃顶;王嗣中捡起赵昌言的帽子,向赵匡胤说:“陛下,臣胜了!”众人见了,哈哈大笑起来,赵匡胤也大笑起来,宣布说:“好吧,那就以王嗣中为状元,赵昌言为榜眼吧!”

惹恼皇帝  发配边区 

王嗣中实在是很走运,但并不是人人都有这样好的运气。明永乐四年,莆田人陈实考中了进士,那一年的头名状元也是莆田人,叫林环。陈实这个人,心胸狭隘,嫉妒心强,十分自负,认为同乡林环平时的成绩和名声远不如自己,怎么他就能当上状元而我就没当上呢?于是便上疏给皇帝,说这次选取状元的结果不公平,应该存在暗箱操作情况,希望皇帝能明察。

 

永乐帝朱棣接到举报后,对这件事很重视,亲自召见陈实当面询问。陈实便向朱棣说:“陛下如果不相信我的才学在林环之上,可以任意出一百道题,我肯定都能答得上来。”朱棣见他如此自信,就让有关人员草拟了一道百问策,自己亲临考场,命陈实和林环当面答题。他们二人答完后,朱棣看了一下,感觉答得都很有水平,难分上下,就没有要更改状元的表示;陈实依然不服,在朝堂之上与林环争论,情急之下,陈实竟然大吵大闹起来,此举令朱棣大为不满,当场降旨将陈实发配到边远地区戍边。陈实到达流放地不久,就憋气加窝火一命呜呼了,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丧命,其他亲属也受到连累。直到嘉靖年间,朝廷才不再追究。

大风刮跑卷子  考生被除名 

科举制度只能使极少部分人改变命运,多数人只能落榜而归。落榜的原因,成绩不够当然是主要的,但也有其他五花八门的影响因素,让人大开眼界:正德十二年,有个叫刘淮的人参加科举考试,这个人饱读诗书,中举应该没什么问题。可是,正当他在考场答卷时,忽然刮过来一阵风,卷子随风飘飞,落到了南御河边。当被找回之后,负责录取工作的杨阁老在卷子上批“不谨”两个大字,刘淮因此便落榜了。杨阁老所批的“不谨”按字面的理解,很可能是指责刘淮“不谨慎”,可是,卷子被风刮走的事纯粹是偶然现象,再谨慎的人也不可能预测到,因为这个革除刘淮的功名,的确有些荒唐。

幸运儿中的幸运儿 

科举考试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能胜出者都是幸运儿;那么,如果有人没答完卷子却依然胜出了,就应该是幸运儿中的幸运儿了!宋代有个叫刘之杰的人,就是“幸运儿中的幸运儿”。某一年,刘之杰参加科举考试,策论题刚做了一道,肚子便疼痛难忍,只好拿着没答完的试卷往茅房跑。到了茅房后,他把试卷插在了茅房门上,打算等解手完毕之后再带回考场继续答题。但他解完手后,急匆匆地就往考场赶,忘了拿试卷这回事,等到了考场才想起来,回去找时,试卷早已不见踪影,他只好自认倒霉,认定自己这回是没希望了。

 

但几天之后,他竟然发现自己中了进士,而且还名列前茅!他觉得此事蹊跷,但一直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刘之杰后来官至制置史,有一回,他到某州视察工作,当地的官员接待他,在聊天时,那名官员说:“我与大人恰好同年登第,有一事正想告知大人。”刘之杰便问他是什么事,那名官员屏退了左右,对刘之杰说:“当时我在考场上,也去上厕所,见到了您遗落的卷子,发现还欠第二、第三两道大题没做,就顺便带回了考场,替您把那两道题答了,然后交给了考官。”刘之杰一听,如梦方醒,连忙向那名官员表示感谢,说:“我一生官场仕宦,都是您所赐的啊!”

  五、国外各色高考 如何预防作弊

了解了中国古代的高考,那么看看国外的高考是怎样的?在国外,各个国家又是采取什么措施来预防考生作弊的呢?

韩国  高考老师人手一台探测器 

每位监考官都发放一台便携式金属探测器,并为各考场安排一台电波探测器。其目的是为了防止通过手机进行作弊的行为。如果感应到电波,就利用金属探测器进行检查。如果学生不配合检查,也算作弊。为了防止有人替考,高考中,韩国把报考志愿书的照片扩大为护照用照片,并在答卷上留出笔迹确认栏,让考生亲手写入诗句或格言,在必要时进行笔迹鉴定。

 

韩国并且加大了对考试作弊的处罚。在高考中如果发现有作弊行为,不但取消相关考试科目的成绩,并在两至三年内限制其参加考试。在高考招生结束之后,报考志愿书会交给大学,再次确认是否为本人,并与其他招生资料一起至少保管4年。

挪威  老人监考 跟着上卫生间 

挪威没有动用现代化的监考手段。一般考试时老师会放假休息,监考人员常是临时雇用的老人。挪威的考试制度和国内不太一样,考试仅仅是用来测量一个人深造的功能和继续学习的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判断方式。

考试期间大概有三十多名学生在一个教室里考试,每人的桌子都是单独的。考试形式和国内大致相同,不同的是考试时间会比较长,一般有六七个小时。如果有人要去卫生间,监考的老人会跟着你去。虽然几十个学生,只有一个老人监考,但很多时候,你根本没有办法作弊,因为试卷的问题都是长篇大论。

英国  桌子间距1.5米 只有一支笔 

英国没有中国这样的统一入学考试,但英国高中的ALevel考试相当于中国的高考,分A、B、C、D、E五个等级评分。在英国的考场经常会使用电子眼。考试的时候,学生在一个大大的礼堂,每个人有个独立的桌子,桌子和桌子之间距离有1.5米。考场的大小根据学校的不同而不同。考场内桌子上出现的只能是一支笔,不能有别的东西。

 

同时会有两个老师在考场里巡视,如果有人去厕所,老师会跟着你一起去,而且在跟着你进入厕所之前,会先对厕所进行检查。考生不能带任何东西进厕所。在考试中,如果你被发现用纸、电话或别的什么东西记录了考试答案,这门功课的考试你不可能获得通过。

美国  考试作弊不少见 信用记录最要紧 

美国的高考考的是学生平时的积累,在录取时,不仅参考这个成绩,而且学生在高中的学业情况等也很重要。在美国考试作弊的现象并不少见。据介绍,在美国推行个人信用制度,这个信用制度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从入学开始,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学业档案,记录了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状况,以及学生遵守纪律的状况。学生自己看不到,但它却从小学伴随学生到中学直到大学。如果一旦有不良信用记录,比如考试作弊记录在案,它将会影响到以后的求职、就业等。

  结语

梦回古代,终究是一场梦,回到现实与古代的科举考试相比,现在的高考生是很幸福的。知道真相的你,此时此刻是否感慨良多呢!寒窗苦读十余载,从容提笔为今朝。每个时代的人们都要面对属于自己时代的考验,难道不是吗?科举考试不论出身,不论贫富皆可参加。科举制度实行了千余年,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culture.kaiwind.com/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青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