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南“鹞”北“鸢”话风筝

作者:安若 勇士 刘青 · 2015-04-17 来源:凯风山东

 01 一、风筝说

风筝,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手艺,放风筝,更可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民间休闲活动了,无论孩童,还是大人,一提起放风筝大都会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正如前人金圣叹所言“见人风筝断,一乐也”。阳春三月,迎着和煦的春风,放风筝的乐趣自在其中。

1、飞越千年的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用木材制作,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墨翟制造了最早的风筝后,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开始用竹子做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以后,坊间开始用纸做风筝,故称“纸鸢”。

早在明代,风筝就已经传到其他国家,先是朝鲜,后又陆续传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而中国的东南西北,到处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著名风筝产地,都有重要流派的传世佳作,世代传承下来。【详细】

2、民间艺术军工血统 

风筝问世后,常被利用为军事工具,用于三角测量信号、天空风向测查和通讯的手段。就如春秋时期,鲁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南朝侯景之乱,梁武帝被侯景围困,城墙被包围,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侯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详细】

风筝从宋代开始流行于民间,明清两代达到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据记载,早在明代“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海滩上……板桥横亘,河水初伴,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半空纸莺,高入云端”。到清代乾隆年间,放风筝更是成为当地清明的一种遍及民间的节俗。清朝李涣曾的名曲《风筝说》中记载,有一美一丑的两姊妹詹妍、詹强,在风筝上题了诗句,然后把风筝放掉,后来,拾到断鹞的两位男士前去求亲,终於促成两对美满姻缘。

中国民间还有在晚间放风筝的习俗,人们把彩色灯笼悬挂在风筝线上,灯笼里点燃蜡烛,人们许下心愿后将风筝放飞。风筝慢慢升入夜空,如繁星点点,皓月当空,灯火若明若暗,别有一番情趣。唐代高骈的《风筝》中也描写了春夜倾听悦耳风筝声的情景:“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3、雅俗共赏的风筝文化 

  

龙头蜈蚣风筝 

 

八仙过海图风筝 

传统的中国风筝中,人们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融入其中,随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等,通过运用人物、走兽、花鸟等形象寄托对幸福、长寿、喜庆和吉祥的期盼,其中求福类图案居多,蝙蝠、鱼、龙、凤等图案都因其吉祥寓意而深得人们喜爱。风筝作为一种民俗事象,无论在题材还是放飞方面,无不受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风筝的风格也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异,北方风筝多注重动物,如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多以“福燕”为代表,龙头蜈蚣风筝也是京津一带极具代表性的风筝,而潍坊的龙头蜈蚣风筝则结合了年画的绘制特点,用对比强烈的色调产生热烈明快的视觉效果,形象更加逼真。南方风筝多注重人物,板鹞风筝上画得最多的是八仙过海图,取其富贵吉祥的寓意。多种多样的风筝,奇巧百出,形象生动,或粗犷豪放,或活泼精巧,有色彩缤纷,也有清淡素雅,深受人们的青睐和欢迎,得以广泛流传。

风筝引发了无数文人的竞相赞美。北宋寇准的《纸鸢》写道:“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王令也有一首《纸鸢》:“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为安,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抟鹏似尔难。”明朝画家徐渭也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经放鹞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现在故宫里还藏着三只傅仪玩过的大风筝。

 01 二、南“鹞”——“空中交响乐”

南派风筝,最具代表性是板鹞,主要流行于江苏南通及广东阳江一带。板鹞体型硕大无比、平整如板,由六角形为基础,通过各种组合变化而成串连星式。大的可达几米高,上面装有几百只大小不同的“口”、“哨”,放上天去这些口、哨发出不同的高低音,像一支大型乐队在空中合奏,声音可传到几里之外,十分雄伟。

1、南“鹞”独特技艺 

从结构上看,南鹞风筝为平面的,分为六角形、八角形和多角形等,俗称为“六角鹞子”,以后慢慢发展成“连星风筝”。制作技艺方面,南鹞风筝都安装有哨口,根据风筝的大小,少则几个、几十个,多则上百上千个。这些哨口的制作原料主要是葫芦,还有从细到粗的竹筒,以及野栗、龙眼、白果,甚至各种蛋壳等。经风筝艺人精心加工刻制后,将这些哨笛排列成行,与鹞面上的彩绘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盖子则以竹板为料,因其形状必须与哨身相配,需经火烤制,使其成形,口子是用刀具雕刻而成,角度要求严格,稍差分毫都会影响音质。最后,要用一种特制的胶将盖子与哨身粘合,这一过程好象也用到火的烘烤。据业界人士称,此一技术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在野外放飞,只见那板鹞腾空而起,直入云霄,哨笛齐鸣,仿佛天籁之音在天宇久久回荡。

2、南“鹞”得意门派——南通板鹞 

南通的板鹞可以说是板鹞的代表。乾隆年间《南通州志》载道:“风鹞出如皋,自草虫鱼鸟以至仙佛无巧不备,大者数丈,软翅者能一排九雁、十三雁,春天竞放,他邑所无。”可以看得出,乾隆皇帝年间南通的板鹞风筝制作工艺已相当成熟。到了清代末年,南通已与北京、天津、山东潍坊齐名,成为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南通板鹞风筝讲究音,形状平实,主要为平板六角、平板七星连体至十九连星,其大小一般都在一米高以上,大的甚至高达五六米,需卡车运至放飞地点,数十人拼全力方可使其升天,那场面是相当的壮观!“扶摇直窜三千尺,脱洒凌云天上音”,这美妙之音发自其周身的哨口。哨口看上去很简单,或圆球状,或圆柱状的空壳上加一个扁圆的盖子,盖上有道口,迎风而啸。

3、南“鹞”经典之作——阳江“灵芝”风筝 

广东的风筝之乡阳江,最有自己特色的风筝就要算“灵芝”。这种风筝呈椭圆形,顶上是一片白云,下面是一只活蹦活现的小鹿,口含一灵芝草在不停跑动。风筝的顶端,用一根很薄的藤片涂上油,接在弓架上张开,在空中迎风“汪汪”作响,方圆数公里都能听到它的鸣叫声。它在飞行时类似硬翅风筝,可形成一对稍向下弯的“膀兜”呈弧形翼剖面。它的中间有一长杆,下扎鹿口灵芝的图案,造型别致精巧又独具特色。灵芝又称“还魂草”,传说能起死回生。“灵芝”风筝取材于神话“白蛇传”中白娘子盗灵芝草为救许仙的故事。“灵芝”风筝结构严谨、合理,造型呈椭圆形,上部是一片白云配以白娘子盗仙草和金山寺的画面,中间是一株灵芝草,旁边配有绿叶衬托,下部则是一只头顶白云,口含灵芝草撒蹄疾奔,满天飞跑活灵活现的梅花鹿。顶端架设一张藤弓,迎风发出“嗡嗡”声响。风速风向的变化影响风筝飞翔的快慢,时而徐缓低鸣,时而尖声促叫,时而悠扬婉转,似“古筝”弹奏出的妙乐声传数里,是名副其实的“风筝”,也是国内唯一不带尾巴的“板子类风筝”。

 01 三、北“鸢”——纸花如雪满天飞

在中国北方,风筝的发展同样凝聚着手工艺人的聪明才智。从轧制的技艺、色彩的搭配、放飞的效果等方面来看,都同南方风筝有差异。

1、形状与色彩的完美结合 

北“鸢”风筝讲究“扎、糊、绘、放”。前三个流程是制作的过程,通过前三个工艺,最终达到“放”的形神兼备效果。“扎”和“糊”是风筝成型的关键两步。骨架扎的好坏,直接决定一只风筝的好坏。“扎”的过程中,将不同部位的竹条以线绳捆扎组装起来,达到“中正平直”,两边对称。“糊”的过程中要注意两边要完全对称,糊时要用线牵着膀梢,糊好后才能剪断,而且要把画面翻过去平放在桌子上,把涂匀胶的骨架放在画面上,平整地粘好。

“绘”是表现风筝色彩的重要一环。除仿真风筝之外,所表现的都是吉祥如意的题材,以表达人们祈福,盼望美好的愿望。绘画时要领会画诀含义,遵循“繁而不烦,艳而不厌”的原则,使画面达到色彩明快,对比强烈,主题鲜明。

2、三大门派各显神通 

北“鸢”可分为三大门派,各有代表:

北京风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乃至高潮的兴起,还是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大约乾隆二十年(1755年),曹雪芹所创图式的风筝出现在京城,自此迎来了北京风筝的鼎盛时期。

天津风筝以造型优美、人物生动、色彩艳丽、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其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骨架扎法和绘画上。杰出代表为魏元泰,人称“风筝魏”。

山东潍坊旧称潍县,是著名的民间美术之乡,不仅风筝名扬四海,杨家埠也是木版年画的产地之一,“家家能染墨,户户会点青”。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与风筝艺术相结合,更加突出了潍坊风筝的地方特色。

3、“鸢都”风筝情 

“你把风筝的故事讲了又讲,你把风筝的歌谣辈辈传唱。潍坊人风筝情,迎来家乡的幸福安康”,一首《潍坊人风筝情》歌曲道出了潍坊人与风筝的情结。山东潍坊被称为“鸢都”、“风筝的故乡”,是风筝的发祥地。在潍坊你可以处处感受到风筝的文化。

  

风筝广场 

  

潍坊风筝博物馆 

风筝广场、风筝博物馆是潍坊对外宣传的窗口。潍坊的大街小巷,公交车上、自行车上,银行卡都体现着风筝的元素,潍坊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风筝的陪伴。潍坊风筝艺术的发展与交流,冲破了封闭型的文化传统的束缚,促进了潍坊文化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每届风筝会,都有大批宾客来潍,这些来宾带来了国外风筝艺术作品和文化信息,开阔了潍坊人的视野,促使人们的文化心理发生了一些有益的变化。同时,他们通过在潍坊旅游观光、参观民风民俗,也进一步了解了潍坊的名胜古迹、艺术珍品,有的还购买有关的书籍和工艺品,这就在客观上发挥了广告宣传的作用,把潍坊的风筝艺术传到了世界。风筝艺术飞向世界,使潍坊的民间艺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01 四、风筝的盛宴——风筝节

全国各地都有风筝节日,主要分布在潍坊、阳江、武汉、新津等地,其中规模较大的当数潍坊国际风筝会。首届潍坊风筝节于1984年举办,1988年潍坊被推选为“世界风筝都”,1989年国际风筝联合会正式成立,并将总部设在潍坊,潍坊成为世界风筝的中心。2015年4月18日,第3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将拉开帷幕。阳江也在1992年开始,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在南国风筝竞技场举办群众性风筝比赛。风筝节不仅是风筝竞技的节日,也是展示当地民俗文化的好机会。在风筝节期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艺术,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还有当地举办的各种展销会,洽谈会,让世界人民了解当地的文化,同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详细】

除了传统的风筝节,还有极具挑战性的风筝冲浪赛,这项运动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极限运动项目之一,因其集聚刺激和惊险,深得青年人的喜欢,但需要更高的操作技能。它是借助充气风筝,脚踩冲浪板的一种水上运动。还有雪地风筝赛,也吸引了各地的风筝爱好者参加。

 01 结语

制作风筝,我们掌握了艺术的美感;放飞风筝,带给了我们娱乐的欢快;了解风筝,我们得到了灵魂的飞扬。风筝,这个传承了千年的华夏传统艺术,将在我辈得到发扬和丰实。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culture.kaiwind.com/

分享到:
责任编辑:皓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