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有情有意的浙江年

作者:南风 · 2015-01-27 来源:凯风浙江

 01 一、绍兴“祝福”:祈求一年好运来

说起通过鲁迅笔下的《祝福》,我们并不陌生,这是一篇极具民俗色彩的文学作品,向我们传递了绍兴特色年终大典——祝福。

  

绍兴的祝福仪式 

相传祝福起源于元代,绵延至今。范寅在《越谚》中记载:“祝福,岁暮谢年,谢神祖,名此。”绍兴的”祝福”,除为报谢神祖的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来年幸福的祈求。“祝福”仪式举行的时间每家每户不完全统一,一般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夜到三十夜。因为在当地人看来,只有在立春之前进行的“祝福”才比较灵验,立了春再进行祝福仪式,则失去了祈福的意义。

一跨入农历十二月,人们就忙着准备祭典:买酒、春糕、裹粽、掸尘、杀鸡宰鹅、买鱼买肉,准备新年穿戴的衣着鞋帽,购置馈赠亲友的礼物等等,可谓忙得不可开交。按照当地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福神不进不洁之家,所以祝福前几天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锅碗瓢盆洗刷得干干净净,为不久的“祝福”做准备,俗称“掸尘”。【详细】 

  

祝福仪式通常以家庭举行 

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一般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地进行。由于彻夜准备福礼,人们几乎整夜不能合眼休息。福礼主要是鸡、肉、鱼三牲。考究的再加鹅及牛肉或羊肉,称“五牲福礼”。“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其摆法都有一定的规矩,如鸡鹅要跪着,头朝福神,表示欢迎;鱼是活鲤鱼,挂在八仙桌右边横档上,用红绳穿过其背刺吊在“龙门架”上,用红纸贴住色眼睛,是取“鲤鱼跳龙门”之意。“祝福”完成后仍放在水里,过几天拿到城外河中放生。这是读书人家的风俗,忌吃鲤鱼,是因为它是要跳龙门的。

  

祭典气氛很庄严 

祭典气氛更为庄重严肃,不但男丁们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拜毕之后,便是到门外烧佛。所谓“烧佛”,是在门外的土地上铺上一把稻草,再在稻草上放上一些元宝和太保。将元宝、烧纸连同“马张干”一起焚化。之后,将酒、茶叶和香撒到灰烬上,意思是菩萨把这些东西拿去了。烧的时候或烧完之后,家人再拜三拜。烧完佛后,把蜡烛吹灭,祭祀仪式便算完成。接下来就是“请羹饭”了,主要是孝敬自己的祖宗。“请羹饭”的时间相对较长,因为按照老一辈的说法,大概是福神很忙,家家户户都要请他去吃,所以只能匆匆而过,而祖宗只到一户人家,可以慢慢享用。

祝福仪式最后一步是“散福”。“散福酒”是刚刚请过菩萨、请过祖宗的酒,吃了就是接福。席间,还要用煮福礼的汤汁烧吃年糕,代表“吃了散福糕,来年节节高”的美意,以表神赐之福,散给全家。至此,祝福大仪式基本结束。

  

热闹的社戏 

虽然祝福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但公共娱乐也是人们必不可少的内容。绍兴人自古有看社戏的习惯,因此,配合节日的庙会,还会上演社戏。社戏表演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但绍兴是水乡泽国,因此又称“水乡社戏”。戏台搭在湖中央,戏台前的湖面上挤满了小划船、出畈船、乌蓬船。绍兴的社戏,主要分为二种:一种是“祭神戏”,是为了酬神祈福;还有一种是“青苗戏”或“秋戏”,主要是祈求丰收。社戏往往一演就是三五天,这几天,全村好像遇到了盛大的节日,家家户户都十分忙碌,杀猪宰羊,呼亲唤友,欢聚一堂,一道观看社戏。

“水乡观戏”可谓也是绍兴人一道必不可少的新春“大餐”。正月里,坐在悠然漂浮于东湖之上的乌篷,观一眼水石盛景,听一曲水乡社戏,品一口绍兴黄酒,最能反映地道的水乡人文风情。

 01 二、云和“讨火种”:迎来红红火火好生活

  

讨得“火种”保平安 

浙江丽水地区是不折不扣的山区,人们常用“九山半水半分田”来形容这里的地形。尤其是在山多地少的云和,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向大山要田地,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梯田。云和梯田最早开发于唐初,兴于元、明,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最多有700多层,是华东最大的梯田群,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因为地处山区,所以这里至今也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民俗文化,而最有特色的年俗活动当数“讨火种”了。【详细】 

  

引火“火种”仪式 

因为“火”不但是一种力量的象征,也为人们带来了好生活,所以不少少数民族膜拜火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云和的“讨火种”其实是源于人们对火产生神秘敬畏情感而不断进行祭祀、祈祷供奉的一种祭祀活动。和其他地方对火的崇拜相比,这里的“讨火种”信俗是以九天玄女仙娘信仰为基础,以讨新火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民间信俗活动。

  

红红的火种预示着红火的生活 

据说,天玄女仙娘是一位法力无边的女神,因除暴安民有功,玉皇大帝敕封她为九天玄女、九天圣母。她头戴金盔,脚踏火轮,身骑白鹤在云间,手执宝剑斩妖精,是一个正义之神。据说人们如果从她那里讨得火种,不但会受到她的佑护,还会获得力量。因此,人们通过新火传递这种隆重而神圣化的仪式,表达对火的崇拜,对仙娘善良、博爱精神的尊崇,并借此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国泰民安。

  

隆重的祭祀活动 

“讨火种”由于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风俗,因此史料中也没有具体记载。不过,据当地人介绍,此项活动至今有200年以上的历史。“讨火种”活动通常在每年正月十二至十五举行,活动以赴火局取新火,接新火、仙娘阅城送火等为主要仪式内容,整个活动仪仗规范,华盖彩旗开道,鼓乐齐鸣,是一项融祭神、娱乐于一体,含有历史、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俗活动。

  

规模宏大的讨火种仪式 

目前,“讨火种”主要以云和沙溪村、高胥村为中心,涉及全县范围10多个火局及周边40多个村落,是春节期间一项群众参与面广、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传统民俗活动,体现了千百年来人们自觉形成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方式,是地方民俗文化、族群精神代代血脉延续的再现。

 01 三、泰顺千年“百家宴”:联络感情的宗族盛会

  

热闹非凡的“百家宴” 

温州泰顺“百家宴”是一项独特而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最初是由“祭春”或“做福”演变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闹元宵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相传始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据地方志记载,泰顺的“百家宴”最早发源于三魁镇。南宋时期,先人为了躲避战乱,从河北逃难到了泰顺三魁。族人为了商议发展大事和祈祷,通常在每年元宵节这一天,大家老老少少都要聚在一起,同饮团圆酒,以聚人心。“百家宴”的前身为“祠堂酒”,范围仅限于当地本家族聚集一起共进午餐,一般的外姓人也不会主动介入,规模也就几桌十几桌而已。后来,外姓人加盟了这个“酒会”,这种年节欢聚的方式逐渐在泰顺其他乡镇发展起来,逐渐演变为联谊性质的聚餐——百家宴。据称在明清时极为流行。

  

祭拜仪式 

举办“百家宴”之前,当地人都会举行盛大的典礼,祭拜地方神祉——陈十四娘娘和木偶戏神王乞佬。民间传说陈十四娘娘是道教闾山派的重要女神,善于“医病、除妖、扶危、解厄、救产、保胎、送子”,功德无量,先人为了家丁兴旺发展的需要,把她视为保护神。而木偶戏神王乞佬的来历就更为离奇。民间传说,先列薛氏祖婆有一天夜里梦见家门口有人放着一担木偶的箱子,那人说只要她挑回家,能保她家中平安无事。第二天早上,祖婆醒来将梦见之事说给薛祖公听。薛祖公推门一看,门口果然放着一担戏箱子,掀开一看,一个个木偶栩栩如生,便将它挑回家里。谁知这一年村里瘟疫肆虐,死人不少,可薛太公一家却安然无事。更出乎意料的是,木偶之中有个叫王乞佬,经常会变成穿黄衣服的小孩跑出来拿东西吃,后被村人发现,将他敬为“戏师爷”。

 

祠堂的祭祖仪式

举办“百家宴”当天上午,祭拜仪式通常在祠堂里举行。在祖先牌位前的供桌上,摆好水果糕点、上酒、上茶、供饭菜,点香烛。由族中头人带领本氏裔孙聚集在祠堂进行祭祖活动。人们依长幼辈分,向祖宗牌位跪拜致祭。整个祭祖仪式庄严肃穆,人们在虔诚的感恩氛围中,在袅袅香烟中默默祈祷,保佑阖家平安,家族兴旺。

  

“百家宴”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 

如今,“百家宴”的规模一年大过一年,从早年的十几桌发展到今天的百家宴、千桌酒,达数万人参加。元宵节那天,三乡五里,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活动。【详细】 

 01 四、廿八都“拉木偶”:大地飞歌迎春来

廿八都位于衢州江山市,因为古镇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点,因此有“鸡鸣三省”的称谓。同时,廿八都又处在史称海上丝绸之路陆上运输线的仙霞古道上,曾经是军事重地兼商贸华埠。独特的历史和地理地位,孕育了丰富奇特的文化现象,被称为“风俗王国”,是一座富含多种多样民风民俗的宝库。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廿八都陆续迁入的移民、驻军,南北交融的外来文化在廿八都汇聚、碰撞,并经过上千年的相互同化和扬弃,形成了奇特的“文化飞地”现象。古镇居民至今守护着祖先遗留下来的对山歌、跳民舞、跑旱船、闹花灯、剪花纸、牵木偶、踩高跷、滑石头等奇特的民间艺术。

木偶戏表演 

在众多民间年俗活动中,最令人叫绝的当属木偶戏。据悉,廿八都木偶戏系提线木偶,自明代正德年间由江西传入后,以师徒相授的形式至今已传承了18代约500年,不仅保存有部分明、清木偶头像道具,而且也保存了较多传统木偶的手抄剧本,加之其唱腔中保留的古老的弋阳高腔遗韵,对研究古代戏剧形式、表演艺术、唱腔、戏俗、民俗及戏剧发展史,都具有重要意义和较高价值。清道光年间,廿八都木偶戏达至鼎盛,在浙、闽、赣一带边界民间相当盛行。【详细】 

  

提线木偶戏表演复杂 

廿八都木偶戏除了有10多种提线技艺外,音乐上所配乐器有司鼓、鸳鸯鼓、唢呐、板胡、二胡、笛子、大小锣、快板十余种,一人干唱,众人帮腔,有时以唢呐伴奏,使其高昂激越的唱腔中更显婉转流利。木偶戏具有古朴厚实、亲切逼真的地方风格,深受山区群众的喜爱,更是年俗文化的一道大餐。

 01 五、余家山头“女儿节”:代代相传孝文化

 

女儿节这天,出嫁女子都会回来 

在衢州的衢江北岸,有一个名叫余家山头的小山村。提到这个小村,很多老当地人会想到“十八十八,女儿回家”的俗语。原来,小山村有个习俗,正月十八这天,嫁出去的女儿都会回娘家探望父母,尽孝心,这个习俗代代相传,600年来未曾间断过。

  

隆重的欢迎仪式 

对于这一习俗,根据该村祖谱记载考证,余家山头的祖先是唐代太子马余势亮的后裔,其中一支在元末明初迁到余家山头。据村人相传,该村余氏始祖守益公有一女儿,余守益视为掌上明珠,疼爱有加,在她出嫁后因为思女心切,于是每年的正月十八都让她回来。“嫁出去的女儿不是泼出去的水”,这种做法让很多人感到了温馨,于是后来村里人都要求嫁出去的女儿每年都要回娘家,逐渐形成“女儿节”的风俗并延传至今。

 

在女儿节这天,村里通常会举行祭祖仪式 

根据《中村余氏宗谱》记载了余氏家族的家规,其第一条就写上:“孝为百行之源。”小小的余家山头村人口只有七八百,但“人之行莫大于孝”的儒家道德律令,深深地融入了妯娌、姑嫂、兄妹等百姓的普通生活和情感中。据村里年长者回忆说,以前就连在最困难时期,家家户户都没什么吃的,但就是一碗萝卜、一碗白菜,也把这一习俗延续了下来。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条件好起来,这一天不但女儿回来,亲朋好友也一起来过节日。【详细】 

“十八十八,女儿回家。”这一天也是全村人最齐整的一天,女儿拎着东西回家孝敬父母,父母也趁这个机会和女儿聊聊家常,说说一年的生活状况。这个专为女儿而产生的习俗,在古代是破除男尊女卑传统的表现,在现代是家庭和谐的最好体现,也是孝文化的最好传承。

 01 六、台州“谢年”:谢天谢地礼敬祖先

“谢年”又称为“送岁”或“送年”,是一种古老的风俗,顾名思义是一种感谢、拜谢年的祭神活动,感谢他们保佑一家又平安度过了一年,并祈求来年能风调雨顺。【详细】 

  

谢年祀拜典礼 

在台州当地,谢年是一年来祀拜典礼中最隆重的一次,通常在每年除夕下午三四点钟开始,一直持续到深夜。谢年前,在厅堂上间供桌前方,点上一对大红烛,香炉上插上敬香,一般须两张八仙桌相接,桌前围着大红桌帏,桌端放香炉蜡台,桌上陈放祭品。谢年所用的东西是很有讲究的,一般都是6样的,因为6很吉祥,代表着“六六大顺”。6杯酒,6碗茶,6碗饭,6样菜,6种甜点等。祭品有猪头、全鹅、鱼2条(鱼头须朝里)、蛋和蟹,均用红漆祭盘盛装,用瓷盆装有:豆腐、糖、粉干、盐酱及糕点水果等。祭桌前方还有两叠年糕,用米粉捏成的两只“元宝”放在年糕上,元宝下面压着用红纸剪成的“福”字。摆完供品即放礼炮以迎接神的光临。主祭者组织一家人跪地参拜,祈祷神的保祐,来年五谷丰登、阖家平安。

  

宗祠的谢年祀拜更为隆重 

以前,大户人家里会召集一家人一起摆案谢年,用的是全猪羊、鸡鸭鱼肉,很是热闹。贫困人家无钱谢年,几杯清水代酒,用年糕做出几只大元宝,年糕猪头、年糕鸡来代替祭拜,同样也是为了表达一种谢意。后来,经过演化,发展到今天,这种祭祀活动精简了很多。

  

家家户户都会为宗族谢年献上祭品 

祭祀结束后,一家人便围在一起吃年夜饭,然后晚辈们按由小到大的顺序给长辈们拜年,长辈则要发给晚辈压岁钱,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平安长进。当地人认为,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多少年来,台州的“谢年”祭祀虽然简化了不少,但其他项目则一直流传至今被保留了下来,因为“谢年”是人们对时光岁月的感恩,对和谐生活的追求,也寄寓了对来年好运的殷切期盼,寄托着对未来健康平安生活的憧憬。

 01 七、运河“水上灯会”:春节收尾的最后狂欢

  

五光十色的“水上灯会” 

新疆吐鲁番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三大人工工程奇迹。千百年来,悠悠流动的大运河积淀了太多的历史文化。在大运河最南端的杭州拱宸桥,这里就绽放着一朵民俗文化的奇葩,那就是千古传承的“水上灯会”。【详细】 

  

结合灯会,还会进行相应的表演 

相传唐末五代雄踞江浙的吴越国王钱鏐,为了庆祝“纳土归宋、善事中国”的成功,向宋王出资买元宵节节期,比原来多了两天,从而使杭州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得以普及,使世居拱宸桥畔湖墅地区的民众,办起了水上灯会,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据悉,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揭开序幕的,然后一直到正月十五收尾结束。同样,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也是逐渐步入高潮的,人们从家中祭祖到出门拜年再到街头娱乐,活动圈子也不断扩大,最终在元宵进入全民狂欢。因此,春节民俗中,元宵民俗的娱乐参与程度也为最高。

  

花灯表演 

运河水上灯会千古传承,活态流变,时至今日面貌已焕然一新。和一般的灯会相比,运河水上灯会主要有观赏灯彩和表演灯彩两种,观赏灯彩又有岸上张挂与水上漂流两种。灯具本身便是精致的工艺品,其独特的材质、造型、工艺令人叹为观止,有的还与舞蹈、歌艺、演唱等相结合,有声有色、载歌载舞。如今,除灯展之外还举办与灯展相应的民间艺术系列项目,如戏曲汇演、燃放烟火、灯谜竞猜、写送春联等形式各异、精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活动。

 01 结语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春节是中华文化的浓缩,也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无论是江南水乡,还是北方平原,春节作为华人一年一度最为重大、最为隆重的一个节日,虽然南北方在贺年、拜年等年俗文化活动上有不少差异,但不同文化活动的背后汇聚着同样浓浓的亲情、友情,以及感恩之情。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culture.kaiwind.com/

分享到:
责任编辑:湖一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