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扯扯我哩无锡过年的“老味道”

作者:清风 · 2015-01-30 来源:凯风网江苏频道

 01 一、关键词——拜

1、无锡人的“祝飨”,有一个独特的含义,就是祭祀礼拜窝里的“老祖宗”。 

一年一次的过年在无锡人的风俗里是一件很庄重的事,无锡人的过年,又叫“祝飨”,也就是祭祖,祭祀窝里(家里)的“老祖宗”。按照老辈的规矩,过了逢春(农历立春)是不能过年的。所以老无锡过年一般都选择在春节前几天择某个下午或黄昏过年,大年夜往往是最后的期限。家中长辈会半年提前折好锡箔、黄表纸锭或元宝,折的同时还叽里咕噜的念些“阿弥陀佛、菠萝蜜多”之类的佛经,据说这样能让这些纸锭、元宝升值。实在不知道另一个世界的金融秩序会不会就此让她们搞的混乱不堪。祝飨的时候至少会准备三荤三素六个菜,有鱼、肉、黄豆芽等。而且,祝飨的地点一定得是这户人家的朝南房间。在八仙桌上摆上六道菜后,在桌子三面各放两张椅子。敬祖宗的筷是严禁数的,只能随手的一大把一抓就放到八仙桌上,也不能分筷。八仙桌上除了依照座位摆放近几代知名祖先的享用酒盏外,还要多放三只,用来表示敬历代不知名的祖先。这一切准备好之后,打开门,诚邀老祖宗回家来过年了。其间,男主人率先叩拜祖宗,然后再给老祖宗添过一两次酒,然后,家庭成员依次叩拜。祝飨的时候,不能碰到椅子、桌子。而且,盛饭时必须是一饭勺的饭,同一只碗里不能再盛第二勺饭。【详细】 

2、无锡人“做九不做十”,有一个特别的大事,就是做寿敬拜父母。 

在农历新年,无锡人还有一幢大事,就是做寿,北方人一般称祝寿,做寿与过生日不是一回事。无锡人庆寿一般不在生日,而在春节举行。父母虚龄满60岁时,子女要为父母庆寿,以后每10年庆寿1次。60寿庆,称花甲初庆。70、80寿庆分别称七旬、八旬大庆,也称七秩、八秩荣庆。如父母或祖父母同龄,称双寿。无锡人做寿“做九不做十”,因为老无锡认为“十”有到头、到顶的意思,“十全为满,满则招损”,这当然是不吉利的。所以人们将整十岁的寿辰提前到虚岁逢九的寿辰来做,“九”与“久”谐音,以表示小孩子长长久久,老人的寿辰没有尽头。亲友前来祝寿,贺礼一般不送银钱,而是送寿幛、寿联或寿酒、糕点、干果、水果等。考究的则送寿盒,寿盒中盛馒头、糕点、寿面、寿烛、寿桃等,称为寿盘。寿盘数一般要成双,以求吉祥。近年来时兴送蛋糕。长寿面与一般的面条略有不同,面条的上面要放一些“浇头”,“浇头”主要有菠菜、黄豆芽、百叶丝,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是“大虾”,通红的大虾大概也是祝福寿星健康长寿的意思。

3、无锡人“廿五谢灶,七颠八倒”,有一个重要的大事祭拜灶王爷。 

谢灶就是送灶神,灶神俗称“灶王爷”,灶王爷虽然只管各家灶台,属于级别很小的一个地方神仙,但灶王爷却比土地和山神更受百姓爱戴,主要是因为大家相信灶王爷手眼通天,相传是玉皇上帝派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每年专门上天对玉皇大帝言说家长里短,因此灶王爷应该属于那种稽查特派员类的神仙,直属中央,不可小窥啊。吴地老习俗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廿四这一天,分派在各家各户的灶神都要离开人间,上天去向玉皇上帝禀报,故而那天家家户户都得祭祀送灶神。无锡民间“送灶”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即官绅权贵在廿三就送灶,平民百姓应在廿四送灶,如果在这天一旦忘了祭灶,那只能放在廿五祭祀送灶了,廿五是网船送灶日,所以就有了“廿五谢灶,七颠八倒”这句俗谚。后来这句俗谚就用来比喻做事缺少章法,只好事后补救的状况。祭灶当天,老无锡做脚跟团子(团子半个白,半个黄,成椭圆形)以及麦芽糖、炒米糖、糖饼等食品进行祭灶,并在神龛上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送灶神上天,意味着春节的开端。【详细】

 01 二、关键词——吃

1、无锡人的“腊八粥”荤素皆宜别有咸味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称之为腊月,十二月初八,又称腊八。民俗腊月初八早晨要吃用各种食料烧煮的粥,那就是腊八粥,吃过腊八粥,意味着从这天起,过年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关于腊八的传说很多,什么纪念释迦牟尼成佛、怀念岳飞……还有的是“朱元璋挖鼠洞”。朱元璋少年时,为地主家放牧,吃不饱穿不暖。某年腊月初八这一天,在外放了一天羊的朱元璋到晚上还没吃上一顿饭,四处找东西吃。突然发现一只硕鼠慌慌忙忙逃进一个老鼠洞里,朱元璋走近那个洞口,用树枝掏了掏,在老鼠洞中发现了各种各样的粮食,其中有小米、玉米、花生、红豆等。他将这些杂粮洗净,煮成粥,那美味叫他终身难忘。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仍惦记着那碗亲自做的“杂粮粥”,于是他让御膳堂做五谷杂粮粥,并钦定这粥为“腊八粥”。无锡腊八粥分为寺庙烧煮和家庭烧煮两种烧法。寺庙里烧的为“素腊八”,以前无锡崇安寺、南禅寺这些大的寺庙会用到青菜、油豆腐、萝卜、黄豆、蚕豆、芋头、百叶、山芋、花生、瘪子团等等食材,其实也并非固定为八样。腊八节当天用大锅烧煮后,会分发给香客以及穷人。到现在,南禅寺、广福寺、永兴寺等仍然每年都有施粥活动。寺庙烧的腊八粥讲究“筷立不倒”,即不能汤汤水水,而是要料多、粥干,标准就是筷子插进去不会倒。普通百姓家里有的会烧“素腊八”,有的则会烧“荤腊八”。“荤腊八”即在素菜中加入排骨,考究点的还会加入火腿。不管是素腊八还是荤腊八,无锡腊八粥口味都是咸鲜为主的。【详细】

2、无锡人的“年夜饭”举家亮灯 讲个口彩。 

 

吃年夜饭,已成为春节一个固定的守岁模式。无锡人吃年夜饭,是以农历年为准的,分“过小年”和“过大年”。大年三十吃的那顿年夜饭就叫“过大年”,是以家庭团圆为主,一般不邀请外人参加的年夜饭。“过小年”说的就是从腊月十七、十八掸烟尘开始到农历新年立春前,祝香祭祖时吃的那顿年夜饭,多会邀请至亲好友,包括寄亲。吃年夜饭的时候,家里所有的电灯都要亮起来,以示辞旧迎新。有这么几道吉祥菜是一定要上年夜饭的饭桌的——“代代富”肉酿面筋;鸭蛋和肉龙松一起做成蛋饺,有形似金元宝有招财进宝的意思,又有压邪的意思;还有用竹笋干和豆腐干烧的菜称之谓“响打菜”,既有节节高升的意思,还暗喻着能捞个一官半职;“年年有余”自然是鱼了;“如意菜”黄豆芽、茨菇;“化凶险”要芥菜;“健波波”炒菠菜;“百事顺”百叶丝;“节节高”年糕,当然还不能少了年萝卜。考究点的人家,还会准备用香糟做的扣肉、扣鸭。吃过年夜饭,全家还有一个节目——搓圆子,这是年初一和年糕一起吃的早餐,意思是团团圆圆、年年高升。初一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也不吃粥。【详细】

3、无锡人的“年糕”用脚踩出 香糯丝滑 

按无锡地区的风俗习惯,在春节前夕,各家各户都要蒸年糕。一般所蒸年糕都是用手工糅出来的,如糕团店里制作的那样。而我们这里蒸年糕的方式与众不同,说出来你也许不相信,或者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它竟然是用脚踏出来的,所以叫做“脚踏年糕”。追根究源,是无锡人元代著名书画大师诗人倪云林(即倪瓒1301-1374)先生首创。元至正年间,元廷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各地农民先后举旗起义。云林预料天下将乱,江南将成为战场,忧虑不安,召集族长商量对策。此时已是冬天,秋收已经完成,粮食也已归仓,云林公提议各家各户都把粮食磨成粉,蒸成米糕,规格大小与砖头一样。而后吩咐各家把房屋的内壁拆除,用年糕代替砖头重新砌上,室内置一火塘,肚子饿的时候就从墙上掰一块“砖头”放在火塘上烤软就可以吃了。这样外人闯进来也找不到食物了,从而就避免了骚扰,使族人顺利地度过了兵荒马乱的年代。当时由于时间紧迫,数量又多,手工操作费力又费时,有人提议干脆就用脚踏。地上放一只大木盆,盆内摊一床新被单,然后把蒸熟的粉头倒在木盆内被单上,再将粉头包住,人就换上套鞋站在粉头上踏,并来回走动,使四处踏遍,踏个五分钟就可以了,这样粉头经过践踏滋润,撤掉上面包被,拎牢四角提起来反扣在案板上,用扎鞋底的粗线割成砖头大的块块(用刀是切不好的),这就成了年糕。脚踏年糕比较结实,香糯丝滑,柔软细腻,晶莹剔透,一时吃不完,可以浸在水中几个月不变质,甚至可以吃到莳秧(插秧)的时候。直到现在,无锡人过年祭祀先人时,在供桌上必须放上一块年糕,以示对云林先生的敬意和怀念。【详细】

 4、无锡人的“元宝茶”小小橄榄 恭喜发财 

无锡人有喝茶的习俗,“元宝茶”更是江南地区特有的一种风俗。很久以前,苏州、无锡一带的茶馆,一到农历年底,堂倌向老茶客送礼,小蒲包里有一包青橄榄口称“元宝”,老茶客收礼后要付出五六倍的茶钱回敬,曰“打秋风”。表示对一年来服务的酬谢。慢慢地发展为新年初一至初五这五天中,各茶馆在茶壶内加两枚青橄榄,称为“元宝茶”。茶资茶客任意支付,多少不计,但不兴找钱。青橄榄两头尖,形状如元宝,故用橄榄泡的茶称为元宝茶。橄榄茶寓意深刻:其一青橄榄又名“大福(腹)果”,且有“请过来”的谐音,在杯中像“元宝“似的漂浮在血上,有招财进宝之意,在春节时献上“元宝茶”,恭祝发财,其二,橄榄象征平安、祥和、如意,春节时献上橄榄茶,表示祝客人岁岁平安,吉祥如意;其三,橄榄茶先苦后甜,回味无穷,寓意人生不是一帆风顺,只有艰苦拼搏才能创造幸福。无锡的民族工商业大家都有喝元宝茶的习惯。

5、无锡人的“暖身老白酒”清香甜爽 齿香留芳 

“古越悠悠太湖水,酿成琼浆呈君酹”,逢年过节,老无锡人喜欢喝点米酒,酿制米酒也成了不少人必备的年货。蒸米酿酒那天,家里忙碌得像逢年过节。要准备许多东西。木蒸笼、大竹编要提前在河水里浸泡,晾晒干;成捆的树枝、秸秆放到大灶前;刚轧好的上百斤新鲜糯米,要在清水里淘净;大铁锅盛满清水,大火煮,木蒸笼每次只能蒸二三十斤的糯米;火候很讲究,米夹生或者过烂,都会影响到米酒的口感质量。蒸好一笼,米要摊放在大竹编里,不能让糯米粘连成团。全部蒸好后,凉放至有余温不烫手了,就可以把磨成细末的酒药搅拌在糯米里。选一间不通风的内室,用一敞口大缸,底下和四周都用厚厚新稻草围好,把搅拌好的糯米依次放进去,晒些适量的温开水,中间挖一个一巴掌大的坑,盖好蒲草盖,上面压上稻草。两三天之后,稻草堆里,米酒的芳香就会弥散出来。把上面的稻草拿掉,酒缸上面浮着厚厚的一层空米粒,在中间挖个坑,就可以看到白白稠稠的酒浆了。还要放个一段日子,等酿透后,才会按照一比一的比例,放进和糯米等同数量的凉开水。再酿个十多天,才会过滤,装在一个个小口酒坛里。密封时,酒坛里会加入一小把红花。过年时节,开坛,米酒就会变得透明、微绿、淡黄,清香四溢,这就是白居易的诗中的“绿蚁新醅酒”,因为,米酒上面,往往还会浮着几粒“绿蚁”一样的米粒。?那喷出的酒香就迅速挤着绕着钻入鼻中,拿小勺匀一口嘴中,顿觉馥郁甘甜,齿香留芳,若常常小饮,便能闻到皮肤里散发的米香,呼吸里也有微醺的甜的味道。

 01 三、关键字——趣

1、水乡泽国桥连桥,新春佳节“走三桥” 

走三桥,吴地旧俗,无锡也是如此。无锡城内外河流纵横,大小桥横亘河上。旧时无锡县城盛行妇女元宵节“走三桥”的习俗,正月半夜里,万家灯火,深居简出的家庭主妇穿了新衣外出游逛,必须连走三座桥,如三凤桥到大市桥,再到北门打铁桥。说“走三桥”可免除一年病疫。现如今,春节期间,无锡人热衷于到市中心崇安寺去走三桥。吉祥、长安、长春三桥整齐地排列在崇安寺牌坊的正下方,跨过寓意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龙门,走过三桥寓意福寿绵绵,长长久久。元宵佳节酒足饭饱后,三、五家人户外步月,走走三桥,也帮助消化,防止积食。

2、天方夜谭哄孩童,除夕守岁“老虫做亲” 

“老虫”,即老鼠;“做亲”,即娶亲。此乃老无锡长一辈为唬哄晚辈尤其孩童大年初一晚上早点睡觉而编导的传统“节目”。晚辈或孩童睡着后,长辈便在他们的鞋子里放上一些糖果。待他们次晨醒来发现时,长辈便绘声绘色地说“这是老虫做亲发给你的喜糖”,令晚辈或孩童们惊喜。此风俗实含健康养生之意,长辈考虑到晚辈或孩童除夕守岁缺少睡眠、大年初一玩耍甚为疲乏,故以此奇妙的天方夜谭唬哄他们早点休息,以恢复体力。

3、敲锣打鼓“接路头” 伙计都怕吃鸡头 

无锡话说“接路头”,其实与平常老百姓常说的“接财神”的意思相近。在无锡,过年、婚嫁喜庆时都要接路头,图的就是一个好兆头。春节的接路头都是在正月初五举行的。因为传说这一天是路头神的诞辰,接路头就是想受到路头神的照顾,将财神爷接进家。旧时的商家,对于“接路头”十分看重。每到初四晚上12点刚过,家家户户就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接路头,怕的就是稍微晚了一步,财神就被别的商家接走了。到了年初五,商家要摆“路头酒”,吃过“路头酒”以后才开店营业。关于“路头酒”,据说所有的雇员都要去吃老板准备的“路头酒“,如果在吃饭的过程中,老板将“鸡头”夹给了谁,那就说明,来年准备辞退谁,所以吃到鸡头的人自己心里有数,吃过酒后会向老板主动辞职。这就叫做“吃鸡头”。

4、十七十八好日子 掸掸扫扫“讨个发” 

无锡有句俗话,叫“十七十八,越掸越发”。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一般腊月十七、十八,家家户户就开始掸尘,打扫卫生了。民间的说法是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意味着把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希望在来年能有一个新的开始。实际上,有关“掸檐尘”这个习俗,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附着一种看不见的、通灵性的坏东西--三尸神。人之所以会六神无主、烦燥不安,就是因为这三尸神作怪的缘故。三尸神喜欢搬弄是非,说人的坏话。他每个月都要上天庭一次都向玉帝说人的坏话,日久天长,玉帝对人产生了坏印象,便命令三尸神下凡巡查,凡是亵渎天庭,不奉公守法的坏人,把他们的名字写在他家的墙壁上,由王灵官执鞭下凡,统统击杀,一个不漏!奸邪恶毒的三尸神可高兴了,回到人间不问青红皂白,挨家挨户往墙上写开了名字……。灶君爷知道了,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法子:腊月廿四送灶那天,郑重地关照家里的人,要他们在大年夜白天,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把檐梁壁墙上的陈年污垢,彻底清扫,掸掸干净,将那三尸神写在壁墙上的人名,连尘同尘污一起,统统掸掉。结果王灵官下界扑了一个空,回到天庭狠告了三尸神一状,玉帝大怒,传旨将三尸神关押天牢,永不释放。

 01 结语

过去的年味如同逝去的时光一样,回忆这些年味意趣,那些往事足以让我们感到温暖无比,最浓的年味不是在于物质的丰盛,而是传载千年的文化遗承。这些最本土最朴实的文化元素继承和发扬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职责,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和将来,春节中蕴涵的传统的底蕴永远都不应消失,每一个人都应当好好珍惜传统的春节,通过这个节日与家人团聚,共话亲情,共享天伦。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culture.kaiwind.com/

 

分享到:
责任编辑: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