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广东传统建筑:让记忆筑起古粤传奇

作者:唐巧燕 · 2014-10-31 来源:凯风广东

 01 西关大屋: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

何谓“西关”?这是老广州人对市中心荔湾区内北起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这一带的称呼,因明清时地处城西门外而得名。西关在明清时期就是广州的商贸中心,因此当年也聚集了许多名门望族、官僚巨贾。这些豪门富商在西关一带兴建了大批当时的“豪宅”,被称为“西关大屋”。居住在西关大屋里的人们不仅保留着可代表广州的风土民俗,而且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形成了既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又包容和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文化典型的岭南文化特色。

 

沙面老房子里的木制旋转楼梯,通向铺有花地砖的地下一层。 

(来源:南方都市报徐士超摄) 

西关大屋极富岭南韵味与风采,是广州传统建筑的瑰宝,其建筑艺术一方面来源于历史和积累,另一方面从事南北贸易的商人带回了国内各地建筑艺术之精华,加以运用和仿造,同时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归国华侨日渐增多而引进了不少国外先进科技,使西关大屋的建筑与装饰日趋华美,相传兴盛时多达八百余所。

 

西关大屋的内部陈设 

那些著名西关大屋的真容我们如今已经无法得见,还保留着的一些西关大屋如今虽然还有居民居住,但他们并不欢迎外人随意进入参观。尽管我们还能看到这些大屋的外表,但透过紧闭的“趟栊”门,我们仍然可以发现,时代的发展使居民对大屋内部的陈设做了几乎彻底的改变。【详细】

掩不住的风情 说不完的故事 

清末明初的西关,是老广州最富庶最繁荣的商业集中地。当时居住在西关的人家,基本都达到或者超过“小康之家”。西关大屋是豪门富商集中的“西关角”,即今天的荔湾区宝华路、多宝路、逢源坊、华贵坊一代兴建的豪宅,西关小姐们即居住于此。

西关小姐都比较有文化,或是在自己家的私塾读书,或是上过小学、初中。据说,当时的真光中学和坤维中学都是女子学校,不少西关小姐就在那里读的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不少西关小姐还在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上学。

由于西关小姐是不出门的,因此西关小姐的相亲很特别。西关小姐所要相亲的男家都是门当户对的。双方家长约定日子后,就到当时的大酒店各开一桌。当时的酒店每桌之间都有帘子隔着,互相之间是看不到的,但是相隔的帘子都有一些小孔,各自的媒婆就领着西关小姐或是男方在相隔帘子的小孔处偷看对方。当双方都表示有意思,就走在一起见面,如果不满意,则离开。因为西关小姐都是一些大户人家的女儿,所以她们的婚嫁极尽豪华,成为当时的盛事。

 

末代西关小姐梁少卿 

末代西关小姐梁少卿 

今天若要去寻找传统意义上的西关小姐,家住在文昌路敬善里的黄家是被人寻访的最多的。现在九十三岁的女主人梁少卿就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西关小姐。其二十岁时的旧照片美得像是电影中的女明星。上个世纪初她在西关一座闻名遐迩的富贵人家生活了七十多年。她身上既有东方女性勤劳持家、相夫教子的一面,又有追求时髦、讲究细节的一面。这都体现着十九世纪中期至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作为全国通商前沿阵地的西关,西方文化渐进,并与中国文化交融的特征。【详细】

三件宝:青砖石脚三重门 

都说西关大屋是广州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到底什么样的大屋才是西关大屋?在耀华大街的不少居民仍保留了西关大屋的三件宝——青砖、石脚、三重门。倒是可以从这三件宝中开始认识西关大屋。

青砖石脚:西关大屋最典型的就是青砖石脚的外立面。据说这些青砖都是产于东莞及清远一带,色泽似碧玉者为贵。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看墙”,其功用类似于今天的瓷砖贴面。讲究的西关大屋青砖可以经数百年不腐蚀,砖缝之间连刀片也插不进去。而石脚从地面算起高70到100厘米不等,越高就越显身家富贵。石脚通常用磨得平滑如镜的花岗石,尽量减少接缝,所以富家通常整堵外墙只用三数块整石,工本费相当惊人。

 

三重门 

三重门:三重门最外一重是由四折木门组成的“脚门”。脚门的高度比常人的头顶稍高,脚门上半部必雕成通透花纹的式样,耀华大街30户人家几乎是一家一面,有寓意吉祥的花鸟图案,有寓意平安的花瓶式样,几乎没有重样。老人家说,这些通透的花纹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有实用的功能,不仅便于通风,也相当于现代居民的“猫眼”,有阻隔街外行人视线的功能。矮门之后的趟栊用圆木组成,形状有点像栏杆,木头的条数只用单数。趟栊之后才是真正的大门。大门是由两块粗重的木板组成,富贵人家用的一定是整块的原木板,主要是杉木、樟木、坤甸等厚实的木材。大门之上要贴门神,有的大屋每年都会请师傅新漆上彩绘的门神。大门以铜制门环拉动,有些门环的工艺复杂精美。这些设计与近代广州开放早有关,当时对于家居的通风、防盗早有一套相应的设计。在这样三重门的保护下,西关大屋不仅安全防盗万无一失,而且还有良好的通风效果,三重门依天气情况开开合合,给大宅子营造出冬暖夏凉的效果。

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广州陈家祠 http://photo.kaiwind.com/yx/rxssjzp/201401/09/t20140109_1331935.shtml

 01 “骑”迹一“粤”——古典乐派的传奇艺术

骑楼的前世今生 

骑楼就是骑在路上的楼。广州骑楼街是在马路两侧,跨越人行道而建的,成行成片的骑楼组成建筑景观。骑楼街随着马路的开辟而产生,骑楼街与马路相依联。

 

骑楼印象,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广州生活 

广州的骑楼式建筑是20世纪初出现的。鸦片战争以后,受西方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影响,广州建造了一批模仿西方建筑风格的近代建筑。20世纪初,骑楼建筑出现,多为2~4层,底层前部为骑楼柱廊,后部为店铺,两层以上为住宅。临街立面处理为西式造型或中西结合,成为“样式店面”,骑楼建筑并肩联立而建,形成连续的骑楼柱廊和沿街建筑,也就是骑楼街。

骑楼街的产生和发展与广州的自然生态条件、人文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广州属于亚热带气候,地区气候的特点与骑楼底层的开敞空间互相适应。重商的历史传统为用作商住功能的骑楼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优雅的地理位置使得广州市较早的接受到外来文化,骑楼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正是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的写照。【详细】 

守住老广的心 拆不走老广的记忆 

南方经常下雨,老广州的房子都有骑楼。小时候,滂沱大雨时,人们仍旧可以漫步浏览骑楼所遮护的商店,因为房屋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任凭雨水在路上滴答不停,骑楼里小贩照常摊开他成堆的货品,周围绕着一群或蹲或站的顾客。行人躲躲闪闪地钻过一堵一堵的人墙,穿过一栋一栋的屋子。

 

一德路的骑楼商铺 

粗大的梁柱,长长的吊扇,铺满阶砖的路面,这一切都让老广州人勾起童年的回忆。

走出一德路,乘车过两个站,又是一个高楼大厦的世界,但仍旧是骑楼。“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上下九的骑楼在“穿衣戴帽”的旋风下进行了楼面的整饰工作,现已脱胎换骨,成为广州最繁华的现代化商业街区之一。这里的骑楼毓秀钟,古典西式的楼墙粉饰,西关绚丽的满洲窗棂,汇成一支传统与现代碰撞的交响曲。

下九路、第十甫路广州市商业步行街经市政工程“改头换面”,如今已焕然一新。新的骑楼,给古老的故事编写着新的一页,使骑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多彩。

渐行渐远,且行且珍惜 

近年来,骑楼一直成为广州人关注的焦点。或拆或保,或修缮或重建,骑楼的命运比大戏还跌宕起伏。与广州近代城建历史同步发展起来的骑楼,意味着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历史,更是动荡、快速变化的城市当下,还有暂时看不清楚面貌的未来。没有了骑楼的广州还能算是广州吗?无论是出于保护广州的骑楼文化,还是因为骑楼能遮阳挡雨,骑楼建筑都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广州是建骑楼最早、有最多骑楼的地方,希望我们能够把这个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骑楼给这座城市带来永恒的魅力,才会给这座城市带来朝气蓬勃的竞争力;这样的城市才是最富有生命活力、最适宜居住的现代化大都市!【详细】

 01 最美的时光有碉楼在就够了

筑起一代人的梦想 

中国领土上具有西洋特色的建筑,大都是洋人用坚船利炮“打”进来的,带有西方殖民者硬性移植的色彩;而开平碉楼,却充分体现了华侨主动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注在千辛万苦建成的碉楼上。

 

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开平碉楼的下部形式都大致相同,只有大小、高低的区别。大的碉楼,每层相当于三开间,或更大;小碉楼,每层只相当于半开间。最高的碉楼是赤坎乡的南楼高达七层,而矮的碉楼只有三层。【详细】 

践行渐知——一座碉楼一个民族 

 

云幻楼(来源于中国网) 

广东开平的碉楼,记载着一个个华侨家庭或家族的兴衰,至今还维系着源于当地而延伸到世界各地的乡情和传统。当年,碉楼的主人不管世外的战争与纷争,回到这里,亲手打造了一片世外桃源。在这里,宁静与闲适是主旋律。

自力村村落除了铭石楼之外,云幻楼是另一座能够让游人进入的碉楼。有传说在自力村的众多的碉楼中,最为风雅的就数这座云幻楼了。云幻楼建于1921年,楼主方文娴是一介书生,早年贫穷困苦,是外出闯荡后挣扎出来的。楼主原名伯泉,号云幻,与铭石楼主一样,也娶有三房太太,三个妻子为他生了19个孩子,也算是高产了吧。方文娴很重情感,在他的云幻楼上有一副对联写得就是“人生第一伦常事,天赋成双伉俪缘”,他把夫妻情缘和人生伦常等量齐观。方文娴还著有《浮海晚集》流传于世。

然而,楼的主人方文娴早年的生活却一点儿都不浪漫。年轻时,他是一位私塾先生。开平俗话说:晤穷晤教馆(不穷不做私塾先生)。书生本来就体弱,不能从事田间劳动,光靠一些“书米”(学生交来的学费)维持生计,生活艰难。后来和他缠脚女人关凤娣还要到邻居家借衣服穿,借米做饭招待母亲。

听说,方文娴的“发达”还有一段“古”:方文娴在娶关凤娣过门的当天,不知道是天意还是巧合,关凤娣娘家在赤坎的店铺里装钱的柜子无故地倒塌了……后来就有人说,还不是方文娴娶老婆的时候,把娘家的钱柜子给带了过来。

 

许多碉楼上都有不同特色的壁画  来源于中国网 

当时开平很不太平,早年贫困时方文娴常背着小脚夫人为躲避土匪而东奔西走。富了起来的方文娴,首先想到的是要给老婆在香港买楼,让她安居。但他老婆执意要把房子建在家乡,否则哪儿都不去。方文娴拿她没办法,就赌气地说,就依你,以后你老了没有钱,背着这幢楼去行乞可别来找我。

就这样,云幻楼建造起来了。方文娴建造他的“豪宅”可谓花尽心思。除了沙、石以外,几乎所有材料都是从国外进口。

让子弹在碉楼飞起来 

 

《让子弹飞》拍摄地 

《让子弹飞》在广东拍摄,看中的正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群落。这些一百年前的碉楼,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十分符合影片的时代背景。除了环环相扣的情节,片中颇具梦幻色彩的外景地开平也让不少观众眼前一亮。让我们跟着电影去旅行吧!

该剧制片人马珂表示说:“第一次看到开平碉楼群落,就觉得怎么会有这么巧的地方。《让子弹飞》的年代背景是北洋军阀时期,那正是一个中西交融的传奇年代,而发哥扮演的也是一个有海归色彩的当地霸主,碉楼既保留了明朝建筑风格,又混搭了西式华丽风的建筑,作为发哥的府宅简直是天衣无缝的选择。”

走近铭石楼,在一楼会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剧照,从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电影拍摄气息。据说姜文当时一上顶楼就被这里的景观所吸引,当场决定在这里拍摄。登上铭石楼顶层放眼眺望,一栋栋碉楼孤独而沧桑,看着这些碉楼,你仿佛置身于当年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即使经过岁月的洗礼,一栋栋碉楼仍如凝固了的历史,让人感慨。

剧中有很多扔炸弹、放烟幕和打仗的戏,但为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剧组把这些戏都安排在了其他地方。

走完一圈,就算不熟悉西方文化的人也会对欧陆式建筑多了一层朦胧的认识。碉楼作为一种建筑样式,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我想正是它流传到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之中,才有了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反而是那些永远只属于上层建筑的玩物很难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根发芽,终究会被人们所抛弃。

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 http://photo.kaiwind.com/yx/rxssjzp/201312/11/t20131211_1267231.shtml

 01 客家围屋:小伙伴们一起来“围”观吧

悠悠客家围 扬扬广府韵 

 

形式多样的客家围屋 

当你第一眼撞上那长长的青灰色的城垣,当你缓缓推开那红漆斑驳的厚重木门,当你踏进那迷宫般的高墙深院,忽然间,一切都不一样了,你凝神屏息,便能感到一种宁静的壮美朝你袭来。长久以来浮躁的心暂时沉下去了,因为,你已经走进历经风雨的客家围屋……

围屋是客家人最典型、最成熟、最具特质的民居建筑,最为集中的地区是在广东梅州,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它承袭并发展了华夏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和营造艺术传统。其方、圆式围楼结构和堂、横屋纵横交织的综合性大型建筑形制,具有极强的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及风水意识。围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

围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详细】

围不住的围城 

 

 

梅州花萼楼 

花萼楼算得上是梅州境内最出名的客家围屋,它是目前广东围楼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花萼楼位于大浦县大东镇联丰大丘田村,这个偏僻的村子距大埔县城有45公里,但离闽粤边界却只有30公里,翻过一座山便到了福建。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偏僻的地理位置,才让花萼楼能够如此完整地保存至今。

据介绍,有碑记可以证明花萼楼建于明朝万历36年(公元1608年),距今已经400多年,它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共有三环,三环连成一体,内环为一层30个房间,二环为二层60间,外环为三层120间,共有210个房间。楼内可供30户人家生活居住,一楼1间房,二楼2间房,三楼4间房,通过房内的木梯连接,用现在的话来说,每户都是“复式”。各户可单独上顶楼,通过3楼回廊,户户通连,公共梯口设在大门右内侧。

花萼楼巍峨高大,气势恢弘,远看就如同一座圆形的城堡。进门后顺着那条依然结实的公共木梯爬上最高的第三层,当俯瞰整座楼的内部景观时,你会惊诧于400多年前的人们是怎样把这座楼建得如此之圆,就像是使用了一支巨大的圆规画出来的一样。客家人圆满、团结、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通过这样的建筑设计体现地淋漓尽致,这种完美的圆形产生的美感也让人不由得赞叹客家先人的高超智慧。

这个造型粗犷的建筑如何建成,又为何有这样一个诗意的名字,据说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相传林氏开基祖援宇公,在附近的狮头山观音庙前,意外得到了三大缸白银,于是便用此银两建造了这座土围楼,并把村里所有没有房子住的乡邻都接到这里来住。因为所建圆形楼形似花萼,又取兄弟邻居相亲相爱之意,所以取名为“花萼楼”。

据说花萼楼的黄色黏土墙厚达1米,连枪炮子弹都打不进去。由此可见当年从中原迁来的客家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用自身的力量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来的侵略。

美绝人寰的历史光芒 

河源是东江流域客家人聚居地,秦汉时期,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在此交融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河源积淀了深厚的客家文化。

与堡垒式的客家围楼完全不同,坐落于河源东江江畔的苏家围几乎是开放式的,砖瓦结构的客家府第式民居代替了围楼的土木结构,宁静安详的开放式村落取代了剑拔弩张的防御堡垒。

苏家围是苏东坡后裔聚居地,被称为“南国画里的客家乡村”,客家后裔在东江畔与世无争地繁衍生息。

 

苏家围及路边的帽竿 

苏家围保留了18座原始风貌的客家府第式民居,民居大门上刻着乾坤卦;梁柱上雕刻着许多雌雄相配的图案;天井里看似普通的鹅卵石,却是一幅精妙的九龙戏水图,这些都反映出客家人表现在建筑上的对阴阳风水学的理解,以及他们怀念祖先的根意识。

苏家围里走过了苏氏宗族近800年的足迹,也浓缩了一部光辉灿烂的千年客家史。苏家围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客家性别文化展、客家婚俗表演和历史标语文化展。在苏家围,细读“苏氏宗族800年”纪事、“性别文化展”、“四季农事廊”等,可以从多个方面了解客家人和客家文化。比如男上女下晾着的衣服,很容易就让人感受到客家人所理解的阴阳之道和男尊女卑的旧习俗。

被誉为“世界客都”的广东梅州是公认的客家人的家乡,沉淀了深远的客家文化,是客家历史文化遗产最丰富的聚集地。而散布在这片土地上那些或大或小形状各异的客家围屋,则成了凸显梅州客家文化的最大亮点。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客家围屋,细细品味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详细】

 01 结语

千百年来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乡土古建筑遗存,反映了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然而在我们惊叹历史伟大的同时,也看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少古建筑正遭受着被破坏和保护困难的境地。我们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形成一种意识,播种一种行为,保护这些承载着文化底蕴与古老记忆的特色古筑。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culture.kaiwind.com/

分享到:
责任编辑: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