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读懂婴儿情绪密码

2014-09-04 来源:凯风网

1婴幼儿情绪行为发展的几个阶段

孩子在能够理解语词之前,就通过一整套情绪表现模式来沟通和交流。专家们估计,在12-24周这段面对面游戏的高峰期,一个婴儿可以理解和分析大约3000次面部表情的样例。早在16周时,婴儿就已能区别不同的情绪变化。向4一6个月的孩子同时呈现成人快乐和愤怒的照片,孩子关注快乐表情比注视愤怒表情的时间长,这是与婴儿自身情绪表现的发展相一致的。微笑和出声笑这些积极情绪的发展要早于害伯这种消极情绪的发展(6个月的婴儿还不能作出对愤怒表情做出相应的恐惧反应)。

但是幼儿准确地产生一种表情的能力要大于他们准确地识别表情的能力。曾有学者做过一个实验,要求若干3-4岁的幼儿表演不同的表情,如快乐、恐惧和愤怒,然后让儿童和成人一起判断他们自己的表情照片。对于同一种表情,成人的判断比幼儿要准确。这表明幼儿产生情绪的能力比识别情绪要强。情绪的产生和识别能力是具有关联性的:那些能更准确地发出情绪信号的学前儿童对于判断表情也具有更好的技能。学者记录了婴儿在面对诸如握住冰块、玩具被拿走、看见母亲回来等事件时的表情录像,并让不了解婴儿所经历事件的评分者从婴儿的面部表情图片判断他们所体验到的情绪。结果发现,不同评分者(成年)从同一婴儿的同一表情中感觉到了同样的情绪。

婴幼儿情绪与情感的发展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并在每一阶段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详细

(一)1-12个月幼儿情绪行为的发展

在这期间,婴儿开始发生心理活动,心理成长进入萌芽期,生活开始影响他们的情感与情绪,他们依靠原始的情绪反应与成人进行交流,适应进入这个世界的最初的生活。6个月前,婴儿基本都在狭小的范围内躺着,有限的活动范围,产生了原始的心理活动;6个月到12个月,婴儿开始厂长,与外界的交往大大增加,心理活动明显活跃起来。

(二)12个月一24个月幼儿情绪行为的发展

12个月一24个月是婴儿身体与心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时期,婴儿开始学会走路,双手能做相对简单地事情,开始掌握语言,因为好奇,驱使着他进行探索行为,开始自主要求和自动去进行活动,想象和表象思维等人类特有的活动开始出现。开始要求独立,反抗行为出现。

(三)24一36个月幼儿情绪行为的发展

2一3岁的幼儿具备了一切人类的心理特征,身体也开始逐渐进入成长:站立行走、使用工具、开始用语言交流、能进行思维和想象、自我意识开始产生等。

(四)4一5岁幼儿情绪行为的发展

4一5岁的幼儿由于肌体发展开始成熟,因此相对于3岁幼儿而言,他们更渴望表现自己的自主性,喜欢向周围的人挑战,向父母反抗,拒绝遵守规矩,且过分好动和活泼。情绪发展也开始成熟,具有更加丰富的情绪表达。

2婴幼儿的基本情绪解读

人的情绪多种多样,其中笑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而哭和恐俱则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了解婴儿的基本情绪发生的时间和原因,有助于父母及时获取孩子心理信息,进而积极的反馈,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表1)。

2.1哭的发展

 

 

婴儿出生后,哭是他最初最简单的情绪表现形式。哭一开始纯粹是生理性的,以后随着幼儿的成长逐渐带有了社会性。新生儿啼哭的原因主要是冷、痛、饿和困倦等。也有由其他刺激引起的,例如,换了屋子要哭、换了熟悉的床。新生儿通常还会周期性的哭,许多孩子每天某一个时段尤其是晚上都要哭一阵子,这种哭是新生儿一种内在需要的一种表达,也可以说是他(她)的一种发泄与放松。另外生理性的刺激太多也会引起婴儿的啼哭。

婴儿啼哭的表情和动作所反映出来的情绪会随着成长慢慢分化。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啼哭的诱因会越来越多,但是孩子的啼哭会逐渐减少。一方面是由于幼儿心理成长,让他开始适应外界环境和成人,周围成人也开始对婴儿适应,从而减少了婴儿产生不满情绪。另一方面;婴儿慢慢学会了如何用语言和肢体来表示自己的不满的情绪和需求,取代了哭的这一手段。

健康婴儿有9种类型的啼哭:出生时的首次啼哭、饥饿或口渴、不适应、困倦、恐俱、惊吓、忧郁、焦急、发怒等。

0一1岁婴儿的啼哭有不同的模式

(1)饥饿的啼哭。有节奏的,其频率较高。这是婴儿最基本哭声。出生第1个月时,饥渴是主要的啼哭来源。到第6个月,这一类啼哭的频率就仅为刚出生的三分之一。

(2)发怒的啼哭。这类啼哭听起来有些破音。这是因为婴儿发怒时用力呼吸,声带尚未发育完全震动而发声所致。刚生下来的婴儿,如果包裹得太紧,使其活动受到限制,也会发出这样的啼哭。

(3)疼痛引起的啼哭,事先没有呜咽,也没有缓慢的哭泣,而是突然高声大哭。先是拉直了嗓门连哭数秒,接着是平静地呼气,再吸气,然后再呼气。由此引起一连串的叫声。疼痛性啼哭的哭声突然激烈,没有前期的呜咽,声音很响,不停地号叫,吸气、再吸气,然后重复,婴儿极度不安,脸上有痛苦的表情。

(4)恐俱惊吓引起的啼哭。这种啼哭,婴儿初生时就开始有了。其特点毫无预兆,突然发作,声音刺耳,哭声强烈,通常会嚎叫,而且间隔时间较短,直接就能判断出婴儿是被吓着了。需要赶紧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5)不称心引起的啼哭。这种啼哭是从无到有、逐级升高的,起初两三声是缓慢、拖长,持续不断,听起来凄凄惨惨。此时父母要及时在行动上给予婴儿关心。

(6)招引别人的哭。婴儿从第3周开始出现这种啼哭。这种哭先是哭声低沉单调,断断续续。如果没有人去理他,就会大哭起来。在听到这声音时,父母要发现自己忽略了婴儿了,他(她)在要人呢。

2一3岁幼儿哭的原因

对于2一3岁的幼儿,如果啼哭的次数太多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这时的啼哭多的原因更多是由于婴儿刚开始接触世界,拥有了活动的能力,但是因为身体的弱小和对这个世界的未知,很多事情力不从心,如走路会摔跤、不会搭积木、想做的事做不好等等。这类哭不可避免。这个时期,父母要特别重视孩子哭泣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因为这时他们最原始消极情绪的反应,父母要控制孩子哭泣的次数与时间、要做到哭前有准备,哭时有方法,哭后有教育。

如果发现婴儿比其他同龄孩子哭的更勤更多,可能是如下几个原因:

父母过分关注。

有些看护者(父母、长辈)对孩子过分关心,孩子一发生什么事情马上拥上来问长问短,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会通过频繁的哭泣来吸引别人对自己的关注。

由于受忽视而乱发脾气。

这个年龄的孩子非常喜欢引人注意,一旦他感觉自己受到了冷落和忽视,便会通过哭泣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力来保证自己的吸引力。

由于不被理解而发脾气。

当孩子想与看护人产生互动时,他会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方法,而有些看护人对于根本不理解这种方式方法的意义,当双方沟通不畅时,孩子就会发脾气。

除了以上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之外,家长还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家长的言行是孩子行为的一面镜子。

2.2笑的发展

 

 

笑是婴儿心情愉快的表现。婴幼儿的笑,比哭发生得晚。

(1)自发性的笑(O一5周)

婴儿早期的笑是生理上的自发表现,这种微笑比较纯粹非应激性,比如婴儿在睡着的时候发生的微笑,就频率来讲,女婴微笑的次数多于男婴。这种微笑强度很低,表现为卷口角;即嘴边周围的肌肉活动,用嘴来作怪相,眼睛周围的肌肉并没有收缩,脸的其余部分仍保持松弛状态,这种早期的笑在3个月后逐渐减少。出生后1个星期左右,新生儿在清醒时间内,吃饱了或听到柔和的声音时,也会本能地笑,这种微笑最初也是生理性的,是反射性微笑。这种早期的笑在8个月后逐渐减少。

(2)诱发性的笑(5周后)

诱发性的笑和自发性的笑不同,它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它可以分为反射性的和社会性的两大类。反射性的诱发笑。婴儿最初的诱发笑也发生于睡眠时间。比如,在婴儿睡着时,温柔地碰碰婴儿的脸颊,或者是抚摸婴儿的肚子,都可能使其出现微笑。

新生儿在第3周时,开始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例如,轻轻触摸或吹其皮肤敏感区4一5秒,儿童即可出现微笑。这些诱发性的微笑都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微笑、社会性的诱发笑。研究发现,从第5周开始,婴儿对社会性物体和非社会性物体的反应不同,人的出现,包括人脸、人声,最容易引起婴儿的笑,即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婴儿三四个月前的诱发性社会性微笑是无差别的。这种微笑往往不分对象,对所有人的笑都是一样。研究发现,3个月婴儿甚至对正面的人脸,无论其是生气还是笑,都报以微笑。但如果把正面的人脸变成侧面人脸,或者把脸的大小改变了,婴儿就会停止微笑。

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差别的微笑。婴儿只对亲近的人笑,他们对熟悉的人脸比对不熟悉的人脸笑得更多。有差别的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最初的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

2.3恐惧的发展

 

 

1、恐俱的分化经历几个阶段

(1)本能的恐俱(出生开始)

最初的恐俱不是由视觉刺激引起的,而是由听觉、肤觉、机体觉等刺激引起的。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俱(4个月左右开始)

婴儿从4个月左右开始,出现与知觉发展相联系的恐俱。引起过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激起恐惧情绪。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视觉对恐惧的产生逐渐起主要作用。

(3)怕生(6个月左右开始)

所谓怕生,可以说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俱反应。怕生与依恋情绪同时产生,一般在6个月左右出现。伴随婴儿对母亲依恋的形成,怕生情绪也逐渐明显、强烈。研究表明,婴儿在母亲膝上时,怕生情绪较弱,离开母亲;则怕生情绪较强烈。可见,恐俱与缺乏安全感相联系。人际距离的拉近或疏远,影响到婴幼儿安全感的减少与增大。影响怕生的因素:父母是否在场、环境的熟悉性、陌生人、抚养者的多少;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婴儿接受的刺激。

(4)预测性恐俱(2岁左右开始)

这时由于想象力的发展,出现了预测性恐俱;如怕黑、怕狼、怕坏人等。2岁左右的幼儿,随着想象的发展,出现了预测性恐俱,这和想象相联系的恐俱情绪;往往是由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形成。与此同时,由于语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作用的增加,也可以通过成人讲解及其肯定、鼓励等来帮助幼儿克服这一种恐俱。

2、如何减轻婴幼儿的陌生人焦虑

许多婴幼儿与晒生人接触时常出现恐俱情绪,紧抱在父母的身上不愿离开,甚至会大哭。许多学者探讨了陌生人焦虑产生的机制,认为陌生人的出现弓}起婴幼儿的焦虑,是因为婴幼儿在头脑中建立了母亲的表象,把陌生人与母亲的表象相比较,敏锐地感觉到了晒生人与母亲的区别。陌生人焦虑的发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父母是否在场、环境的熟悉性、日百生人的特点、晒生人与婴幼儿的距离等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养育婴幼儿时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减少婴幼儿陌生人焦虑的发生,减轻其痛苦、恐俱情绪。

(1)要有熟人陪伴在身边。如果没有母亲或其他抚养者在身旁,婴幼儿对陌生人的反应会相当消极。大部分6一12个月的婴儿只要在母亲怀里,对于陌生人的接近就不会十分畏俱。

(2)婴幼儿的抚养者要对晒生人作出友善的反应。如果婴幼儿的抚养者友好地招呼晒生人或者用热情的语调向婴幼儿介绍陌生人,婴幼儿的陌生人焦虑就会减轻。这是因为婴幼儿可能是通过社会参照准测既然抚养者都喜欢他,那么这个人可能就不是那么可怕了。

(3)熟悉环境。在熟悉的环境下,如婴幼儿在家里接近陌生人,几乎很少出现害伯。大部分10个月的婴儿初被带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会因为陌生人的出现大为不安;而如果让他们先在这个不熟悉的环境中待上了10分钟后,陌生人的出现就只会让一部分的婴幼儿产生消极反应。

(4)做一个友好的陌生人。陌生人最初出现的时候,最好是先离婴幼儿远一点,然后说着话/微笑着拿一个熟悉的玩具或做着熟悉的动作慢慢接近他(她),与其玩耍,这样,婴幼儿就很少产生恐俱。那些一下子就要靠近婴幼儿,说话声音很大或默不作声,并想要泡婴幼儿的晒生人,容易使其产生恐俱。

(5)不要让婴幼儿觉得你很生疏。陌生人的外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婴幼儿与晒生人交流。所以晒生人的打扮应该“正常“一点,让婴幼儿认出你是属于他(她)熟悉的那类人。应该指出,随着婴幼儿的心理发展,陌生人焦虑会在1岁以后渐渐下降。

2.4依恋的发展

 

 

依恋是指婴儿对某个或某些人特别亲近而不愿离去的情绪。有人认为,依恋是本能,小动物也有依恋行为。大家知道,小鸡小鸭等对出生后首先接触的运动目标,会产生依恋行为。有些人认为,母子在出生后头几小时是发生依恋,即难舍难分情感的关键时刻。他们因此反对把新生儿放到婴儿室,主张放在母亲身边。但是,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研究报告说,婴儿因早产或因病,在头一年和母亲分离,后来也没有出现问题。领养的子女,在几天、几月,甚至几年之后,才和养母在一起,也可以建立深厚的依恋情感。【详细

一些研究认为,依恋突出表现为三个特点:

l。依恋对像比任何别的人更能抚慰婴儿。

2.婴儿更多趋向依恋目标。

3.当依恋对像在旁时,婴儿较少害怕。当婴儿害怕时,更容易出现依恋行为,他寻找依恋对像,以取得安全感。

安斯沃斯(ainsworth)观察了28名2一15个月的非洲婴儿的依恋行为,发现有13种模式。他认为,生后第一年,婴儿依恋行为的分化,有4个相互重叠的阶段:

1.对人无区别的反应阶段。这时婴儿乐于和所有的人交往。

2.有差别的反应阶段。8一12周开始,对母亲的反应较对其他人多,如啼哭,微笑,咿呀学语等等,婴儿喜欢和人交往,但是,最喜欢和母亲在一起。

3.特殊的情感联系阶段。6一7个月,出现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情绪,母亲离去比别人离去时哭得更厉害,对陌生人的友好态度相对地减少。

4.伙伴关系阶段。除母亲外,还依恋父亲或家中的其他人。安斯沃思提出了在陌生情境中测量幼儿依恋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的测量结果,1一1.5岁幼儿依恋行为发展的模式有三种:

第一种,安全型依恋。母亲离开时,婴儿稍有抗议的表示。母亲回来时,就去亲近她。但很容易平静下来。

第二种,回避型依恋。母亲离去时不抗议,母亲回来时不理她。

第三种,反抗型的依恋。母亲离去时非常伤心,母亲回来时一会儿依偎着她,一会儿又推开她。研究表明:依恋模式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受母亲或养育者对婴儿信号敏感性的影响。同时,依恋模式和幼儿个人的气质也有关系。

3幼儿的情绪护理

3.1新生儿的情绪护理

 

 

新生儿作为最原始的生命,本身具有强烈的潜意识情绪,若是粗心大意的照顾,会引起自身的防卫机制启动,影响今后的心理生理成长,反之,如果能根据科学的方法进行照料,对今后孩子性格的形成也会有相当大的好处。【详细

下面是一些重要的经验总结:

(1)在抱起新生儿时,应该用左手轻轻托住新生儿颈部以防滑脱:右手托起小儿臀部,竖直新生儿身体,使之有安稳、舒适的感觉。这时大多数的新生儿会睁开眼睛看看世界。此时家长应该用温和的语言对他(她)说话,让孩子感到亲切、平和、温暖。家长温和的语言、亲切的笑容常会使不安的新生儿安定下来。

(2)喂奶以后妈妈应该把新生儿竖起抱着;让新生儿趴在母亲的左肩部,轻轻拍着他(她)的背,营造安定、舒缓的气氛,让他(她)的耳朵尽量贴近妈妈左侧胸部,使之能听到妈妈的心跳声,与在娘胎里听到的妈妈心跳声一样;新生儿会感到安全,心理得到安全。

(3)父母们在护理新生儿时动作应该轻柔,不能对孩子发脾气,更不能摔打孩子。如果心情不好,应调整一下心态和表情后再去护理孩子。

(4)新生儿啼哭,一般都是有所求助,例如饥饿、尿湿、过冷、过热、疼痛、生病等,应该马上查看。

(5)新生儿吃饱后多数入睡,也有些新生儿吃饱奶后睁眼注视周围,此时父母们应该放柔和的音乐,对他(她)微笑,与他(她)说话,母子间进行感情交流,这有利于小儿神经发育及良好性格的培养。

3.2新生儿哭闹的处理准则

婴儿在1岁前,由于发育的问题还无法进行过多的运动活动,这时,哭就成了他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发泄与活动,哭对于婴儿的身心发育是非常有好处的。

这个年龄婴儿的哭,婴儿一旦啼哭,父母要处理得当,即不能马上反应又哄又抱,也不能完全放任等孩子自己结束。尽量控制在1分钟为宜,婴儿啼哭的时间不宜过长。同时,对于婴儿的啼哭,要观察分析,如果婴儿的精神状态很好,就要对身体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如需要治疗应该及时送医院。对于其他原因的啼哭,要根据情况来判断和处理,尽量满足婴儿的需求,减少婴儿哭泣的次数和减少哭泣的时间。当婴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使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后,哭泣的次数就会变少。

3.3 1-3岁幼儿哭闹处理准则

 

(1)哭前有准备。

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当孩子发脾气时,千万不要在成人中间形成几派,有人不理睬,有人去哄劝,有人离孩子而去,还有人跑到孩子面前讨好,更不要当着孩子争论。成人彼此之间一定要沟通好,一旦孩子发作,全家人采取一致的态度。否则他就会更加哭闹不止。

注意观察幼儿哭之前的征兆,自然而不勉强地转移幼儿的注意,改变原来所处的情境,把幼儿从“想哭”“准备哭”的体验中引导生来。例如,送孩子去托儿所;幼儿往往会在快要到达时因不愿意离开父母而哭啼。父母在孩子啼哭前就对孩子说:“老师/家长都不喜欢爱哭的孩子,好孩子不哭。“孩子入托儿所后;父母应迅速离开,让孩子尽快进入小伙伴的集体里;淡仕对父母的依恋,避免啼哭发生。

作为家长,一定要有意识地在平日里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不要让孩子学得,只要是我想要的,爸妈都会立刻满足,形成一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感觉。这样当孩子偶尔不能如愿以偿的时候,就容易大发雷霆。父母可以使用一些办法,把孩子的兴奋点从当前的李物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对孩子早期进行良好行为和品德的培养与教育,不溺爱、不娇慢、不迁就,对于孩子的自控表现给予彭励和表扬;对于孩子的任性、撒泼等不能自控的行为,坚决制止和否定。对孩子能需要,应该满足的、能够满足的,就满足,不能满足的、不该满足的就坚决不满足,千万不要以是否哭闹,或哭闹的程度的大小作为满足的标准,这样可能会造成孩子以哭闹为要挟手段向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对孩子的敏感父母也要敏感。他往往感受到的疼痛更厉害,你就不应该和他开玩笑,要承认他的疼痛的真实性。对他的痛疼要表示同情和理解。

要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低自我价值的孩子更敏感、哭得更多。因此对他们的成就和好行为要大力表扬。父母一定不要对他们要求更多,也不要要求他做超过他的能力的事。

父母一定要冷静,孩子会发现父母的焦虑、愤怒、伤心等,藏也藏不住。如果你真是很烦燥,也可以和孩子说,这比让他猜你怎么回事要好。孩子不必要分担家长的烦恼。的敏感的孩子很可能会因家长的小小的焦虑而哭个不停。

(2)哭时正确对待。

孩子的哭闹,同任何事情一样,都有发生、发展和消失的过程。如果预防性措施不见效果,孩子仍然哭闹了起来,越哭越伤心,那么要采取多种方法对待。

对孩子一举眉、一摇头表示不赞同,就可以了。不必大声训斥。但是必要情况下父母采用严肃的态度,厉声训斥制止,不让其继续哭闹下去。这种方法往往是会有效的,但要注意场合,尽量避免在众人面前严厉批评,否则会伤孩子的自尊心,反而哭闹得更厉害。当然不要只是批评,要表扬和批评都用。比如孩子拫高兴地赞许你他自己洗了手了,你一定要表扬他这一点,顺便提一下如果不把水洒到地上就更好了。不要看不见他自己洗了手,只看见洒了水。这样,他的哭闹会减少很多。不过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不乱发脾气,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让孩子保持积极情绪,控制不良情绪的爆发。

有时孩子哭了,不必马上去安抚,如果他只是一时情绪不好,会自我调整的。父母耐心等待,让其“哭够”、“哭完”、“不想哭了”。在此期间;父母应对孩子不加理睬,但应注意照看,不要助长他的哭。哭,既不需要奖励也不要惩罚。家长对待哭应该是中性的。孩子越小,情感越不稳定,注意力也越容易转移。三五分钟后,孩子自觉没趣,哭闹状态有所变化,或者哭声变小、或者强度减弱、或者断断续续,出现了“转机”,父母立即采用巧妙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把孩子引进新的情境,从而有效地使孩子停止啼哭。巧妙的方法很多,如说“哭多了,眼睛会坏的,看不见电视了“‘这么多眼泪,用瓶子装起来多好呀““给宝宝照个哭相多好看啊“,等等,会把孩子逗笑的。分散注意力可以使眼泪变干,如果不行,则给以一张安慰的处方。如果一次紧的拥抱有用,就多用这种拥抱。家长千万不要助长他的哭。孩子的哭既不要奖励,也不要惩罚,要以中性态度去对待。不过,在孩子情绪过分激动时,可以和他玩一些消遣性的游戏,分散注意力,或者给予一点亲切的安慰。但是,不要给太过分的同情,否则会给孩子哭的“动力”,一定要从爱心出发,从感情上安抚他,哄劝孩子不哭;要有耐心,千万不要训斥指责,更不能动怒打骂。否则,孩子的脾气只会愈演愈烈。

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同情他的情绪反应,帮助他解决“小事”造成的问题,帮助他们把感受变成语言,放他们把事情说出来,这样可以减少哭的需要。3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对某一件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提供充分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帮助(或引导)孩子把嚎哭变成语言。家长不妨暂时放下手中的事务,以专注的神情倾听孩子的话语,以欣赏的态度理解孩子的话语,并饶有兴趣地和孩子聊一聊,说一说,教他在遇到困难或不顺心的事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家长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想法和要求,更有针对性地替他解决,那对孩子将会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3)哭后有教育。

当幼儿长到二三岁时,每次哭后,引导幼儿回忆哭的过程;找找产生哭的原因,分析一下该不该哭,哭有什么坏处,以后遇到这种事应该如何办,等等。通过这样的教育,哭的次数会逐渐减少。不要给孩子贴上“爱哭儿”的标志,不要当别人的面谈孩子的爱哭,保护他的自尊心。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health.kaiwind.com/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