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古籍保护之惑:如何延续承载的文化

作者:张永霞 · 2014-08-05 来源:凯风浙江

 01 我国古籍保护堪忧,约1500万册古籍侵蚀严重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属于文物的一种类型,指编纂、写印于1912年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珍贵古籍又称为善本,主要指具有较高文物价值、资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籍。由于现存绝大多数古籍都以纸和丝织品为载体,容易受到水火、虫霉、各种污染的损害。更令人担忧的是,少数民族有迹可查的传世书籍本就不多,再加上历年来纸张本身的老化、战争等外力的损毁,部分少数民族古籍甚至会面临失传的境地。

 

霉污严重的古籍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大中专院校的图书馆(档案馆、寺庙道观、私人收藏)共收藏古籍4000余万册,由于历经岁月的侵蚀,其中1/3(约1500万册)损毁和自然老化非常严重,亟待保护。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为例,约有150万册(件)珍贵古籍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仅善本古籍中,轻度破损的就有13万册(件),中度破损的有26万册(件),重度破损的有12万册(件)。地方基层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由于存藏条件简陋,破损的程度和速度则更为严重。【详细】 

 

存藏条件简陋的古籍加速腐化

据古籍保护专业人员介绍,古籍文献的保存寿命和保存状况与保存环境的温湿度条件密切相关,纸张的寿命随着保存温度的提高而降低。根据要求,古籍特藏书库温度要求控制在16℃到22℃,相对湿度在45%到60%。因此,存放古籍的库室除了要配备恒温恒湿中央空调系统,还配置了化学过滤器,纸张老化变质的主要原因,而大气环境的污染,就是造成古籍文献纸张酸化腐蚀的主要原因。而更为严酷的是,随着大气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书库环境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超标问题愈加突出,为了降低污染物浓度,标准的书库房不仅要求有良好的密闭性,还要具有空气过滤和净化措施,并且各种设备24小时运行,是个“烧钱”的活儿。

 

标准的恒温恒湿现代化书库

然而,地方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几乎成了每个省古籍保护的“通病”。在宁夏,除了自治区图书馆有达标的恒温恒湿书库外,其他单位都是一般的书库,而大部分单位更是没有专门的安全、消防设施。即使是经济发达的广东省,用于古籍保护的经费,仅订制451个楠木书盒、25个冷冻杀虫柜以及专项保护入选国家和省级珍贵古籍名录的善本,剩余款项均用于普查。

 01 神奇的古籍修复艺术,濒危古籍重获新生

对古籍的最有效保护就是修复,因此,古籍修复工作者一直被看成是“古籍医生”,老化、虫蛀、鼠咬、水渍、霉斑……泛黄残破的古书,经过“医生”的揭、洗、补、衬、裱,就会奇迹般地恢复原貌。因此,古籍修复工作也被称为“拯救艺术”。

 

灵巧的双手摆弄下,濒危古籍重获新生

据悉,古籍修复是一个古老而又寂寞的行业,在唐代就已出现,距今已1千余年。修复师们埋首于在浩瀚如烟的古籍之中,手边是宣纸、剪刀、丝线、外加一点浆糊,触摸着千年古卷,小心翼翼地修修补补……

 

修复后的古籍样本

“看看蛮简单,但真正操作起来却是一门大学问。”阎静书是浙江图书馆古籍修复组的“掌门人”,也是“国家队”的核心技术人才,和古籍打了30多年交道。她介绍说,一名合格的古籍修复师必须具备多项知识,不但要通晓各个年代的纸张、印刷、版本等知识,还要掌握美术、装裱等基本技能。在她看来,用“战战兢兢”来形容修复古籍再恰当不过,修复师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格外小心,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会对古籍带来“二次伤害”。

古籍修复技术工序繁复,一本古籍从“伤痕累累”甚至“命悬一线”到“健康如初”需要20多道工序,这就要“慢工出细活”,修复方案、选配纸张、清洁书页、修补破损、压平压干、修剪折页、捶书、装订等每道工序的细节都关乎修复质量的优劣。

 

小心翼翼的古籍修复师

“古籍修复强调的是动手能力,尤其是要心灵手巧。”她解释说,比如要修补纸张的大小,规范手法是修补边缘不超过两毫米,多一毫米就会不协调,少一毫米又补不上。还有浆糊,也要求涂得恰如其分,涂多了会发硬,影响整体纸张的柔韧度,涂少了又粘不牢,达不到修复的目的。此外,就连修补后的剪纸也有要求,甚至在剪边时留下一个头发丝大小的毛刺也会影响古籍的美观。【详细】

古籍修复材料的难得也对古籍保护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修复古籍一般使用古代材料,这些材料会越用越少。古籍修复讲究的是原生态、原滋原味,就连所用的纸张、糨糊也都是“特供”的。在纸张方面,市面上卖的宣纸是不敢用的,因为哪怕是所谓的“古法宣纸”也添加了一些化学成分,使得纸张呈酸性,用在古籍善本上,搞不好会把整本书都传染上“病”。因此,修复用纸都是保留真正古法技术的私人造纸厂,“特供”的产物。除了纸张,糨糊也是个麻烦事。市面上卖的糨糊当然是不能用的,因为不知道里面会添加化学成分,对书构成破坏。公藏机构修书一般都得自己做糨糊。

 

名贵古籍

据了解,在一线修复操作中,人体难免要与藏品直接接触,古籍中常见的霉菌、螨虫常常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书中粉尘还会感染人体的呼吸系统。所以从事古籍修复的人多多少少也会对身体带来一定的影响。由于易感染皮肤病和鼻炎,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门“拯救艺术”。

事实上,国外对古籍修复工艺相当的重视,如美国、荷兰等地一些古籍保护修复机构,不但有充足合理的人员配置和细致的分工,并且还配备有充氮除氧杀虫系统、书籍自动清洁机器、修复喷笔、纸浆补书机等高科技机器支撑。

  

正在作业的国外古籍修复师

[转载]国外古籍修复工具设备介绍

完成品

 01 古籍修复师匮乏,全部修复或需数百年

据国家图书馆统计,目前全国各公藏单位拥有古籍总量超过5000万册,需要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多万册,大概数量有1500万册。一个较为熟练的专业古籍修复师最多一年修100册,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坚守古籍修复职业的竟不足200人,据此可以计算,要完成全部修复工作仍需数百年,且前提是古籍不再继续遭到破坏。

 

古籍修复工序繁复

但令人惋惜的是,在目前存世的古籍中,相当一部分都有虫蛀、鼠啮等小毛病,需要修补;有的还曾经被火焚烧过,部分文字根本看不清楚;而古籍中更常见的是书叶自身的老化、絮化、粘连等问题,处理起来也需要很多时间。而古籍纸质文献本身的脆弱性,加上环境的污染,许多古籍善本文献正在加速酸化和脆化。更令人担忧的是,少数民族有迹可查的传世书籍本就不多,再加上历年来纸张本身的老化、战争等外力的损毁,部分少数民族古籍甚至会面临失传的境地。【详细】 

古籍修复人才不足一直是扼制“古籍修复”的瓶颈。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古籍修复”人才如此匮乏呢?据悉,导致这种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目前国内设立了涉及古籍修复方向专业的大部分是中专和高职院校。在不少高等院校仅仅只有南京艺术学院、南京金陵科技学院以及辽宁的一所高等院校设立了相关专业,不少高等院校没有形成专业,只设立了相关实践课程;另一方面,古籍修复师缺乏相应的编制,待遇偏低,现在集中收藏古籍善本的图书馆、博物馆等公藏单位,一般以本科及以上为招收人才的学历标准,由于当前社会对于古籍修复行业的认可度尚低,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涉足,“国内很多人还将古籍修复视作一种工匠手艺”。【详细】

古籍修复专业培训

事实上,不仅是数量问题,古籍修复人员的专业素养也不容乐观。据悉,一个优秀的古籍修复人员不仅应具有高超的手工技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因为在古籍修复行业会遇到的很多难题,有些问题不是光靠技术就能解决,还要依赖较丰富的知识储备。

反观国外古籍修复专业,其从业“门槛”至少是硕士及其以上学位。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古籍修复人员需要经过正规的修复保护学历教育后,要实习合格,才能拿到学位,得到修复文物的资质。他们文理兼修,接受化学、生物学、博物馆学、法学等正规教育,既理解手里文物价值,又懂理论有技术,甚至在一些修复博士眼里,他们的工作是至高无上的艺术创作,英国国家图书馆的一位博士修一件敦煌遗书可以用上3年。

 01 保护好古籍是一种历史责任,未来之路任重道远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语言和文字是文明和文化的载体,而形诸于书本的古籍,更是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存留至今,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中华民族以古代四大发明著称于世,其中的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甚巨。相较其它文明古国而言,我国的古籍可以说浩如烟海、卷帙浩繁。这些古旧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华夏儿女承继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据。

实际上,我国对古籍保护也越来越重视,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在原本保护方面,国务院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启动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在全国开展古籍普查工作,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命名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截至2010年12月,全国共有9859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150家图书管理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详细】

据悉,我国的古籍保护可分为原本保护和再生保护。原本保护主要是对古籍原本进行妥善保存和修复;再生保护是对古籍进行影印、数字化或整理出版,即用摄影的技术,呈现古籍善本的原貌。还有古籍善本的数字化,即将现有的古籍扫描,再经电子合成等数据化处理后,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全文数据库,通常可以光盘和网上浏览的方式呈现。

古籍数字化处理技术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中文古籍数字化,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开发,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近年来,大约3万种古籍品种完成了数字加工,数十亿字的古籍被数字化,出现了以《四库全书》、《国学宝典》、《中国基本古籍库》等较为成熟的大型古籍数据库。

 

古籍数字化处理设备

古籍数据化,能够方便阅读,也是传扬中华文化的一种方法。但是,也有人提出,古籍数据化是传统学术方法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需要一批既懂古籍整理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如今的现状却是古籍整理专业人员不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员不懂古籍知识。人才的稀缺,仍然是一大难题。

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综合价值,意义非同小可,抢救古籍,无疑就是抢救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历史责任,也是每个人的义务。有专家呼吁,要改善古籍保护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政府有关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从经费上给予保障,用于改善古籍存放场地、更新古籍修复设备。已经成立的古籍保护中心要加大古籍保护力度,加紧古籍修缮,加快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和交流。

 

 01 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古籍作为文化与文明的记录与传承,记载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也传承了一个民族的文明,因此,将我国现有的珍贵古籍文献保护、整理并传承下去,是我们国家、民族和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现代化高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如果能够使这些古籍走出研究时、实验室,走进更为广泛的大众,发挥它们的社会价值、史料研究价值,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culture.kaiwind.com/

分享到:
责任编辑:湖一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