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七夕:一个不老的东方爱情传说

作者:梅山人 · 2014-07-21 来源:凯风网湖南频道

 01 丰富变化的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织女的传说自东汉末成型,即随着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人口、民族的迁徙,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文化的融合,以各种版本在神州大地广为流传。同时,随着国家之间在文化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流传到了亚洲各国。

1、汉族语境下形成和发展的牛郎织女故事

牵牛、织女两星的名称最初出现在《诗经·大东》里。此后人们由星名含义的遐想,联系到现实中农村男耕女织的生活,为两个星名附加了新的人物身份,让他们成为了广大农村男女的代表。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牛郎织女的故事也在孕育、丰富、发展。据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战国末至秦始皇三十年期间竹简中的《日子》甲种第3简背记载和第155简的内容,及《经史事类六帖》(唐白居易)引《淮南子》“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记载得知,在汉代以前的传说中,已有牛郎织女成婚,后又分离,每年鹊桥相会的情节。这些情节单元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后来这一传说经过民间无数口头艺术家的反复加工、修改完善,再经流传过程中与其它民间故事碰撞、融合,其基本故事情节也从简单向丰富发展。【详细】

2、牛郎织女故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说

《牛郎织女》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后,各民族在保留原主题和主要情节的基础上,按照本民族的自然风景、风俗习惯、社会状况、思想愿望、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进行再创作,使《牛郎织女》带上了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基本都有《牛郎织女》故事的美丽传说。滇西傈僳族民间称《花牛牛和天鹅姑娘》,广西瑶族称《玉彩带》,大瑶山称《瑶家为什么喜欢种粟子和糯米》,黔西南布依族称《重然的故事》,贵州黎平侗族称《侗族声声》和《郎都与七妹》,贵州榕江县平区称《九仙与铜鼓》,湘西苗族地区称《天女与农夫》,贵州清水江苗族称《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此外,在一些民族的传说中,主人公的名字也各不相同。织女有的仍旧叫“织女”,有的称“七仙女”、“九仙女”“仙女”。牛郎和他的孩子、哥哥也有了具体的名字,如在《重然的故事》中,牛郎的名字叫“重燃”,他的哥哥叫“重容”他大女儿叫“芙蓉”,二女儿叫“牡丹”;《玉彩带》中的牛郎叫“阿古”,其儿子叫“坚美仔”;《侗族声声》中放牛郎叫“憨包”(侗语憨包就是“聪明郎”的意思);《九仙与铜鼓》中,牛郎叫“石龙”,两个哥哥分别叫“石虎”和“石马”,其儿子叫“石天”。【详细】

3、亚洲其它国家牛郎织女故事的传承和演变

独特的地理因缘使中国与亚洲各国来往密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渗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又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习俗。牛郎织女故事一经出世,就以不同的形式在日本、朝鲜、韩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流传。

日本牛郎织女故事及七夕和歌

日本的牛郎织女故事版本很多,但情节上都大同小异。在鹿儿岛流传的《天女下凡》(也叫《天降少女》和《天女媳妇》)版本,男主人公是一个叫米库郎的小伙子;流传于香川的《七夕》,男主人公牛郎变成了一个卖沙锅的商人;还有一个《养犬星与七夕星》的故事。3个故事情节上基本大同小异,与中国汉族地区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内容框架、故事情节极为相似,结尾都是与星辰起源有关。

王子与公主相恋的朝鲜牛郎织女传说

流传到朝鲜的牛郎织女叫《牛郎织女星》。这则故事表现了一对恩爱夫妻的美满婚姻遭到破坏的主题思与中国汉族地区的牛郎织女故事完全一致。但在故事发生地点、两位主人公的身份、牛郎织女被银河隔断的原因等方面有许多变化。

南韩的《仙女与樵夫》,其内容与我国东北地区朝鲜族的《牧童与仙女》情节十分相似,这可能是跨国而居的同一个民族在心理方面的共同点影响所所致。

嫁女后荒废工作的韩国《牛郎织女》传说主题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文人记载的梁殷芸《小说》,任昉《异述记》相关传说完全一样。

越南牛郎织女的传说

越南的《织女和牛郎》这则故事与中国汉族地区流传的牛郎织女框架相同,牛郎窃衣、结婚、生子、织女上天、牛郎织女分离、七夕、鹊桥相会等情节要素也完一样。这是由于越南曾在中国版图之内长达一千年,其民间故事中,渗透不少中国文学因素。

东西文化合铸下的菲律宾牛郎织女传说

菲律宾的《七仙女》与中国汉族地区的牛郎织女故事基本情节大致相同,但故事其七夕因子减弱、结局由悲剧变为喜剧等具体内容和细节又明显带有西方文化影的痕迹。

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相关传说

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大量流行羽衣型传说,这类故事与我国牛郎织女非常接近,它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痕迹。如印尼的《七仙女和她的丈夫》(又叫《天鹅仙女》)、《青鸠与纳老》、《波罗巴唐上天寻妻》、《玛曼努亚和乌兰申陶》,马来西亚的《猎人与女神》等等这些故事的主要情节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牛郎织女故事基本一致,只是故事的结尾七夕因子明显减弱,变为了大团圆的结局。 【详细】

 01  楚文化是形成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要条件

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趾彼织女,终日七襄……目完彼牵牛,不以服箱”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

汉画像石与星宿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源于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们把天上的星宿神化与人格化的结果。牛郎星位于银河东,织女星在银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们产生无尽的遐想。牛郎织女的传说源于楚,到了汉代,伴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其传说更为广泛、具体、生动、形象,是人们绘画与雕刻的重要素材。现出现在河南南阳的大量表现幽远深邃太空的汉画像石,其中的“牛郎织女星座”,把星宿与传说形象生动地结合了在一起。

丝绸与织女

在牛郎织女传说的诸多版本中,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在一些民间传说中,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技术。这说明丝绸与织女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说在南阳

在南阳桐柏县还流传着另一版本的牛郎织女传说:黄牛是在盘古开天辟地时,因为当时地上没有五谷,它将天仓中的五谷偷来撒向人间,因而被玉帝赐下天庭,摔断了腿。孙如意用百花露给黄牛治好了伤,黄牛帮助牛郎和织女成了家。后来,黄牛又不顾受罚,帮助织女和牛郎从天宫偷来蚕蓝、蚕种、织布机、织布梭等。自此,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生活幸福。

南阳的黄牛

历史悠久的南阳牛诞生了不少“牛”故事:“伏牛山”、“嫦娥与黑牛”、“百里奚养牛”等等,张衡赞美家乡的《南都赋》中有“百谷藩庑,翼翼与与”。春秋时期的南阳黄牛已进入舍饲、圈养阶段。生长于南阳的秦国名相百里奚就善于养牛,在他落魄时,于南阳城西麒麟岗牧牛为生。在汉代,斗牛成为南阳当时盛行的一种活动,由此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出现了大量的牛的形象。

 01 神话爱情故事的两位主人公

牛郎织女,这个流传千古的美丽动人故事,两位男女主人公牛郎、织女究竟是何方神圣?

神话人物牛郎

七夕传说的发源地,河南省鲁山县有个孙义庄的自然村,村面积不大。位于伏牛山区东麓,鲁山县城东十公里处。经多方考证,七夕故事的主人公牛郎,原名孙守义,孙义庄人。现在孙义庄百分之八十孙姓子孙自认是孙守义后裔。

神话人物织女

据《淮南子.俶真训》:“若夫真人,则动溶于至虚,而游于灭亡之野……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天地之间何足以留其志!”汉班固《西都赋》:“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岁华纪丽》卷三引汉应劭《风俗通》佚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

牛郎星与织女星

“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非常明亮的星,呈银白色。距地球16.7光年,它的直径为太阳直径的1.6倍,表面温度在7000℃左右,发光本领比太阳大8倍,目视星等为0.77。它与“织女星”隔银河相对。

织女星 亦称“天孙”。属天市垣,共三星,织女一、二、三即天琴座α、ε、ζ星,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在银河西,与河东牵牛相对。织女一(西名Vegа),白色,星等0.03,距离26.3光年,角直径为0.00347角秒,相当于400万公里。广度比太阳大60倍。表面温度约9000摄氏度。位置:赤经18时35.2分,赤纬+38度44分。公元14000年地轴将指向织女一,使它成为北极星。

 01 有关牛郎织女的文学作品

牛郎织女的文学作品最早记载有《诗经·小雅·大东》,诗云:“……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织女,不以服箱。”东汉有《迢迢牵牛星》五言诗。西汉班固有写牛郎织女的《西都赋》,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牛郎织女故事为题写的诗、赋、杂记更是丰富多样。如曹植的《九咏》,曹丕的《燕歌行》,蔡邕的《青衣赋》,谢惠连的《七月七日夜咏牛女》;六朝沈拟作的《织女赠牵牛》诗,王筠拟作了《牵牛答织女》诗,庾信写了《七夕赋》;南朝梁殷芸写了《小说》,任昉撰写了《异述记》。

唐代牛郎织女故事题材的诗文更多。仅以七夕为题材的诗达70多首。如杜甫的《牵牛织女》,孟郊的《古意》,杜审言的《奉和七夕侍宴两仪殿应制》等等。此外,宋之问、曹唐、元稹、孟浩然、王湾、崔颢、李白等都作过歌咏牛郎织女的诗。这些诗或赞美牛郎织女忠贞的爱情,或以故事为题材和抒发感情为着眼点,表达夫妻难聚的愁怨和无尽的惆怅。明清时期,产生了一部以民间牛郎织女传说为题材的中篇小说《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

 01 牛郎织女故事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牛郎织女故事经过2000多年的流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且由此诞生了许多习俗。这些习俗随着时代变迁,又给故事注入了新的内涵和生命。

七夕乞巧风俗

我国的乞巧风俗在阴历七月七日的七夕节,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因参与者多为女子,又称“女儿节”。乞巧是七夕是主要也是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主要有穿针乞巧、浮针乞巧、蜘蛛网占等等。汉代以后,七夕乞巧逐渐兴起,于南北朝时开始盛行,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咸以金银输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这一时期,妇女不仅穿针乞巧,还举行蜘蛛网占。出现最早且流行最广的是女子月下穿针乞巧。明清以来,民间还流行“丢巧针”的习俗。《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载了民国时各地的穿针乞巧习俗,其中参加者者基本为未婚或新婚女性。【详细】

中国情人节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又称为中国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汉代,七夕的庆祝已经很普遍了,但传统上庆祝七夕的内容与情侣约会之类的活动无关,只是乞巧、许愿的节日。后来由于牛郎织女在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赋予了七夕节以情人节的含义。近年中国年轻人又以庆祝西洋情人节的方式庆祝七夕,内容上与传统习俗并无关系。

 01 结语

农历七月七日晚,这个美丽的初秋夜空,隔着闪烁的银河,一年只能相会一次的凄美爱情传说,让人充满了无尽遐想。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culture.kaiwind.com/

分享到:
责任编辑: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