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专题:抗生素的是与非

2014-05-28 来源:商报网

 1 抗生素的使用历史

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某些微生物对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把这种现象称为抗生。1910年,德国医生埃尔利希发明了能杀死梅毒细菌的药物“阿斯凡纳明”,开创了化学药物疗法的新纪元。阿斯凡纳明可以说是抗生素的前身,它为抗生素的研制和生产确定了以安全性为目标的准则。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从空气中偶然落在培养基上的青霉菌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他认为是青霉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抑制了细菌的生长。这种化学物质便是最先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这一年也被视为“抗生素元年”。

青霉素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弗莱明和弗洛里、钱恩两位科学家经过努力,把青霉素提取出来制成了抗细菌感染的药品投入到战地治疗,拯救了千百万伤病员。因为在战争期间,防止战伤感染的药品是十分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美国把青霉素的研制放在同研制原子弹同等重要的地位。1945年,为发明青霉素做出贡献的三个人同时获得了诺贝尔的医学和生理学奖。

 

链霉素发现者:赛尔曼·A·瓦克斯曼

但青霉素对很多致病菌并不起作用,比如结核杆菌。结核病是人类无法摆脱的梦魇,除了头发和指甲,结核杆菌可以在全身所有部位生长。世卫组织曾有报告显示,在1850年到1950年这100年间,全球有10亿人口成为结核杆菌的牺牲者,比如肖邦、鲁迅、卢梭等。1943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博士赛尔曼分离出链霉素,帮助人类第一次控制了结核病这个杀手。此后,微生物学家来到污水沟旁、垃圾堆上、沃野之中“淘金”——采集样本、筛选菌种,揭开了大规模筛选抗生素的时代。

有统计资料显示,在抗生素问世前的1937年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是每10万人口294人,随着抗生素的应用,到1980年,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就下降到每10万人口36人。抗生素为人类征服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详细】  

 2 常见的抗生素有哪些

自1940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其分类有以下几种:

1、青霉素类:为最早用于临床的抗生素,主要作用是使易感细菌的细胞壁发育失常,致其死亡。常用的青霉素类药有: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阿莫仙)等,为咽炎、扁桃体炎、肺炎、中耳炎等感染的首选药物。除口服有轻微的胃肠道症状外,青霉素类药物一般无毒性反应。但青霉素类可有比较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反应。因此,每次使用均需要做皮试。

2、头孢菌素类:习惯上依据时间及对细菌的作用,分为一、二、三代。常用的有: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呋辛(西力欣)等,临床上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及一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脑膜炎及心内膜炎等。头孢类抗生素药物总体毒性较低,对某些敏感儿童有肾毒作用,对肝功能有轻微影响,但停药后即可恢复。

3、氨基糖苷类:本类抗生素性质稳定,抗菌普广,在有氧情况下,对敏感细菌起杀灭作用,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耳毒性。常用的有链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临床治疗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造成的感染、结核杆菌造成的感染以及绿脓杆菌造成的感染。6岁以下儿童一般禁用。

 

4、大环内酯类:仅适用于轻中度感染,目前最安全的抗生素之一,红霉素为本类的代表。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军团菌病、链球菌感染、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等。近年来研制开发了许多新品种,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等。

5、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等,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各种囊肿等。本类抗生素可沉积于发育中的骨骼和牙齿中,反复使用可导致骨发育不良,牙齿黄染,牙釉质发育不良,自妊娠中期至3岁,危险性最大,并可持续至7岁甚至更久,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8岁以下小儿禁用。 【详细】 

 3 抗生素使用的误区

抗生素,中国人习惯叫“消炎药”,作为家庭的最常备药,人们只要有点儿头痛发热,都会习惯性地吃上几片。这样的做法科学吗?人们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有哪些常见的误区呢?

误区一:抗生素=消炎药

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瘀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误区二: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

误区三: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是指抗菌谱比较宽的药物,简单说就是能够拮抗大部分细菌的药物。窄谱抗生素是专门杀灭某一种或一类细菌的药物。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误区四: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新的抗生素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生素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生素。

误区五:使用种类越多越有效

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一般来说,为避免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

误区六:感冒发热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那么,如何区分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呢?简单来说,病毒性感冒主要症状为打喷嚏及鼻腔流涕,而细菌性感冒则扁桃体或咽部红肿及疼痛比较明显。此外,就算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比如结核引起的发热,如果盲目使用抗生素而耽误了正规抗痨治疗则会贻误病情。

误区七: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的疗效有一个周期问题,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并加以调整。频繁更换药物不仅伤害身体,而且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八:一旦有效就停药

抗生素的使用有一个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误区九:服用抗生素补吃益生菌食物

有些人以为,服用抗生素会杀掉很多体内的有益菌,因此在吃药的同时喝瓶酸奶来补充益生菌。其实,抗生素的作用是杀菌,而酸奶中的活性细菌也会被抗生素杀死,所以吃抗生素一定要跟喝酸奶的时间错开。 【详细】 

 4 抗生素的中国式滥用

抗生素无处不在 

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除去原料出口(约3万吨)外,其余18万吨在国内使用(包括医疗与农业使用),人均年消费量在138克左右——这一数字是美国人的10倍。

临床上基本每一个科室,每一个专业的医生都在使用抗生素,且使用率非常高。以拥有1600万人口的上海市为例,近五年的抽查发现,40多家样本医院使用的各类药物中,抗菌药物的费用高居首位,约占全部药品费用的1/3。在所有药品里,消费前十位中,抗生素占去半壁江山。

在欧美的发达国家抗生素的使用量大致占到所有药品的10%左右。而我国最低的医院是占到30%,基层医院可能高达50%。据1995-2007年疾病分类调查,中国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疾病总发病数的49%,其中细菌感染性占全部疾病的18%-21%。也就是说,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数不到20%。中国已成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一度被誉为“吊瓶大国”。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凡是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滥用。

1、毒副作用。“是药三分毒”,擅自加大抗菌药物药量很可能损伤神经系统、肾脏、血液系统。需要强调的是,一般来说,轻度上呼吸道感染选用口服抗生素即可,但很多人却选择了静脉输液,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出现副作用的风险。

2、过敏反应。多发生在具有特异性体质的人身上,青霉素、链霉素都可能引发,其中青霉素最常见也更为严重。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能致命。

3、二重感染。当用抗菌药物抑制或杀死敏感的细菌后,有些不敏感的细菌或霉菌却继续生长而造成新的感染。

4、耐药。大量使用抗生素无疑是对致病菌抗药能力的“锻炼”,在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灭的同时,具有抗药性的致病菌却存留了下来,并大量繁衍。“超级细菌”很大程度上就是抗菌药物滥用催生出来的。

“超级细菌” 

随着更多种类抗生素的全民式滥用,催生了具有强耐药能力、医生对它几乎束手无策的“超级细菌”,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无抗生素时代。据估计,每年大约有数十万人因抗生素耐药性而住院治疗,耐药性越强,意味着感染率和死亡率越高。

开篇提到的世卫组织发布的抗生素耐药性监测报告称,在中国,多达70%感染大肠杆菌的患者使用抗生素无效,而大肠杆菌是导致血液和尿路感染最常见的原因。超过三分之一感染了“嗜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中国患者对治疗药物有抗药性,该病菌是导致皮肤感染、呼吸系统感染和食物中毒最常见的原因。超过一半感染克雷伯菌的中国患者对常见的药物治疗有抗药性。

尽管我们不知道抗菌素抗药性究竟造成了多少损失,不过世卫组织去年1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估测,在中国,每年院内感染多重抗药细菌导致约8万人死亡,这一数字在欧盟和美国分别为至少2.5万人和2.3万人。中国成为名符其实的超级细菌“重灾区”。 【详细】 

 5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世卫组织报告显示,应对抗生素危机,首先应预防发生感染,即通过改善卫生,获取干净的水,在卫生保健设施控制感染,以及接种疫苗,减少对抗生素的需要。世卫组织还呼吁重视研制新诊断试剂、抗生素及其它工具的必要性,使卫生保健专业人员领先于正在出现的耐药性。

病患方面 

只有当医生开出处方时才使用抗生素;即便感觉有所好转,也要服完处方的所有药物;决不与其他人分享抗生素或使用以前剩下的处方药。

卫生工作者方面 

加强预防和控制感染;只有当确实需要时才开出处方和发放抗生素;处方和分发的抗生素必须适用于治疗的疾病。

决策者方面 

加强对耐药性的跟踪和实验室能力;管制和促进药物的适当使用。同时,决策者和制药业应不断推动创新以及新工具的研究和开发,促进所有利益攸关方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 【详细】 

 6 结语

抗生素不是洪水猛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用药原则、遵循医生指导、科学用药,让抗生素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health.kaiwind.com/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