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沙漠深处的“CEO”

2019-11-29 来源:新华网

  这是库尔班罕·买提肉孜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家中拍摄的肖像(11月13日摄)。虽然自家面积很大,但库尔班罕·买提肉孜并没有将自家民居并入旅游合作社,“我就是为了让乡亲们致富,对于我自己来说,赚钱是下一步的事情。”

  对于24岁的库尔班罕·买提肉孜来说,家乡附近的沙漠是自己小时候最好的游乐场,而现在,这里成为了她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宝地”。

  库尔班罕的家乡位于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地处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腹地,远离县城,闭塞落后。限于自然条件,当地老百姓长期生活贫困。但同时,达里雅布依保留了许多原生的特色建筑群和古老的生活习俗,吸引着中外游客。尤其是近年来,这里逐渐成了越野探险游客心中的“网红”打卡地之一。

  作为当地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库尔班罕对家乡充满感情,想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最终,她毅然放弃了城市的稳定生活,选择回到沙漠深处带动乡亲们通过发展旅游增收致富。

  在乡政府的支持下,今年10月,库尔班罕·买提肉孜创办了“沙漠守望者”旅游专业合作社,吸引了当地11名贫困户加入。在合作社里,库尔班罕要负责对社员进行培训、还要联络游客和安排食宿,当起了沙漠里的“CEO”。

  目前合作社渐渐走上正轨,接待能力也不断增强,仅仅开办1个月,就接待了1000多名游客,营业额突破20万元,社员获得18万元分红。此外,库尔班罕从乡里的养羊合作社定点采购羊肉招待游客,也带动了养羊合作社的发展。

  “希望通过合作社,让更多人知道我的家乡 ,也能让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谈到未来,库尔班罕充满期待。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库尔班罕·买提肉孜在家中化妆,准备接待傍晚来的一拨游客(11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库尔班罕·买提肉孜在收拾自己的家(1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库尔班罕·买提肉孜在路边与导游联系,傍晚将会来一拨游客(11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库尔班罕·买提肉孜(左)与乌鲁木齐来的导游商议游客接待事宜(11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库尔班罕·买提肉孜与养羊合作社的合作伙伴结算购买羊肉的费用,这是她的记账本(11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库尔班罕·买提肉孜(中)与养羊合作社的合作伙伴结算购买羊肉的费用(11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库尔班罕·买提肉孜(左)帮助一户旅游合作社成员制作当地特色面食拉条子,准备招待外地来的游客(11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库尔班罕·买提肉孜在一户旅游合作社成员家中烤火,这家社员将要接待几名外地游客,库尔班罕·买提肉孜来看看她家准备情况(11月13日)。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摄

  这是库尔班罕·买提肉孜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家中(1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摄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库尔班罕·买提肉孜(左)帮助一户旅游合作社成员整理民宿,准备接待外地来的游客(11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库尔班罕·买提肉孜(右)在一户旅游合作社成员的民宿餐厅为游客端上当地的特色面食拉条子(11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这是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一角(11月13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摄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库尔班罕·买提肉孜(左)带着游客在沙丘上拍摄日出(11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摄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库尔班罕·买提肉孜(右)带着游客在沙丘上拍摄日出(11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库尔班罕·买提肉孜在家附近的沙丘上游玩(11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库尔班罕·买提肉孜(左)带着游客在沙丘上合影。他们背后不远处是沙漠旁的特色民居(11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库尔班罕·买提肉孜(右二)在一户旅游合作社成员家跳起舞,欢迎游客(左一、左二)到来(11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