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2019-11-04 来源:新华网

  肩负正义

  贡山县人民法院法官邓兴背着国徽与同事们跨过怒江(8月30日摄)。 在云南怒江州的峡谷中长大的邓兴是位傈僳族法官,已在法院工作了20年。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国土面积的98%是高山峡谷,交通不便,为方便群众、也为更好地展开法律服务,背着国徽攀高山、过索桥、躲落石、钻老林……成为邓兴法官的工作常态。 在这里,懂少数民族语言的法官很稀缺。每年,邓兴的足迹遍及50多个村镇,行程近万公里。“他们之间少一些仇恨,社会就会多一分安宁,多一分和谐。”他的愿望是,每一个老百姓之间的矛盾纠纷,都能够通过和平或者调解的方式来解决。 每次巡回法庭结束后,邓兴背着国徽从村镇归来,顾不上休息,仔细擦拭国徽,等待着下一次的出发。 邓兴常说:“老百姓的事,再小都是大事。”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沙漠驼影

  10月26日,游客骑着骆驼在新疆尉犁县罗布人村寨内欣赏沙漠美景(无人机拍摄)。 金秋十月,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金色胡杨迎来最美季节,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新疆接待国内外游客18385.84万人次,同比增长40.9%;实现旅游收入3046.38亿元,同比增长40.78%,均创历史新高。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面积达1500万亩,这些广泛分布于河流两岸的植被,不仅生命力顽强,而且阻隔了我国第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侵袭,也构成了“大漠胡杨”“水韵胡杨”等美景。 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迷你大夫”

  10月24日,肖九林走在出诊的路上。 今年55岁的肖九林是江西省于都县段屋乡严岗村卫生所的医生。3岁那年,他因病导致身体残疾,直至今日身高只有90厘米,生活异常不便。肖九林从小立志成为一名医生,让他人不再因疾病而痛苦。 1989年从当地卫校毕业后,肖九林考取了乡村医生资格证,成为了当地村卫生所的一名医生。30多年来,虽然行走不便,但无论刮风下雨,只要当地百姓有看病需求,他都会第一时间为乡亲们提供上门服务。长期以来,肖九林的妻子黄淑珍一直陪伴在丈夫的身旁,扶他上车,陪他出诊,照顾他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既然做出了承诺,选择了从医,就不能轻言放弃。我从小就饱受疾病的困扰,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换来别人的尊重,更能帮患者摆脱疾病的痛苦。”肖九林说。 新华社记者胡晨欢摄

  “天路”

  这是10月20日无人机拍摄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吾格亚提盘山公路。 在中国西陲的新疆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城到瓦恰乡之间有条蜿蜒的盘山公路,海拔超4200米,全长36公里,最大落差近1000米,被当地人称为“高原天路”。盘山公路弯曲盘旋的走势与周边雄浑壮丽的风光,共同构成一幅壮美画卷。 这条公路名为吾格亚提盘山公路,2019年7月投入使用,便利了山区农牧民的出行。 新华社记者丁磊摄

  雾腾湖碧

  9月24日无人机拍摄的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喀纳斯景区风光。 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科技盛宴”

  10月21日,在2019世界VR产业大会VR/AR产品和应用展览会上,观展者在VR全景看故宫展区参观。 10月19日至21日,2019世界VR产业大会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在大会期间举办的VR/AR产品和应用展览会,汇集了“VR全景看故宫”“VR观影”“VR网上购物”“VR教学”“VR医疗”等一系列新应用,给观展者带来全新的应用体验,让市民在家门口乐享“科技盛宴”。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蕨苔芳华

  这是10月27日在上海植物园拍摄的地衣球。 9月27日至10月27日,第三届阴生植物展在上海植物园举办,苔藓、蕨类、苦苣苔科、秋海棠科植物和相关展品受到观众青睐。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金秋胡杨

  10月21日,游客在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游览。 金秋时节,位于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的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一片金黄,胡杨林在一池碧水的映衬下格外美丽。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廓琼岗日冰川

  这是廓琼岗日冰川一景(10月15日摄)。 廓琼岗日冰川位于西藏当雄县格达乡境内,海拔约5500米,距拉萨约160公里。廓琼岗日冰川公园集冰川、湖泊、草甸于一体,是一处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旅游区。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退港还海”

  这是山东日照全国首个港口工业岸线退港还海、修复整治生态旅游岸线项目部分区域,距离海岸线仅数百米的大面积煤堆正在有序清运(10月23日无人机拍摄)。 作为全国首个港口工业岸线退港还海、修复整治生态旅游岸线的典型案例,日照港石臼港区对港口工业岸线退港还海,使生态旅游岸线自然串联。按照规划,日照港石臼港区10万吨级煤码头及煤炭作业区域将全部改移至远离城区的南作业区,并将对腾出的煤炭堆场及港口岸线实施生态修复整治,还海于民,还城市一条“蓝腰带”。 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折纸中的“战斗机”

  许树全折的袖珍飞机可以放到大拇指上(10月22日摄)。 “嗖!”战斗机模型起飞的声音时常回荡在四川省成都市成飞小学校园上空。校园里,75岁的退休教师许树全指间飞舞,上下翻夹,不到三分钟,一架趣味性纸飞机就折好了。 在成飞小学许树全的手工展览室里,几百架纸飞机铺满了不到3平方米的桌面,这些纸飞机,无论驾驶舱、机身或是机翼、垂直尾翼、导弹等,都按照一定比例折成,形象十分逼真。 “记得是六七岁刚上小学时,看到班上一位男同学折出一架纸飞机特别好看,那一瞬间就迷上了。”从那时起,许树全就开始尝试折纸飞机,而这一折,就是几十年。 新华社发(王曦 摄)

  晨雾起山岳

  10月30日无人机拍摄的奇墅湖晨景。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奇墅湖晨雾缭绕,美如画卷。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秋波

  这是从空中俯瞰新疆尉犁县罗布湖一景(10月25日无人机拍摄)。 金秋十月,位于新疆尉犁县境内的罗布湖景色如画,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炫舞蓝天”

  10月18日,来自立陶宛的飞行表演飞机进行单机特技表演。 当日,2019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的飞行表演活动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内府机场举行。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汉语缘

  拉一莎(前左)在郑州西亚斯学院体验打腰鼓(10月28日摄)。 “我从没见过这么多高楼大厦和这么宽的马路!”——这是拉一莎对中国的第一印象。 今年17岁的拉一莎来自印度洋岛国科摩罗。2016年,中国援非医疗人员治愈了拉一莎外婆的眼疾,从那时起,这位科摩罗姑娘就对中国产生了深深的向往。她找到当地孔子学院报名汉语课程,经过刻苦的学习,今年4月拉一莎夺得第十二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科摩罗赛区预选赛冠军,并于近日来到河南郑州参加复赛,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除了比赛之,拉一莎参加了主办方组织的各种游学活动,精湛的武术、传统的中医,拉一莎对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都很好奇。 复赛上,拉一莎为观众演唱了一首中文歌曲《祝你平安》。善良的拉一莎说,这首歌寄托了她对中国和科摩罗两国人民的祝福。“我的理想是到中国留学,最好可以学习医学,像救治我外婆的中国医生一样,去帮助更多的病人!”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千里碧波万里桥

  10月28日,一辆汽车经过林芝境内的多布特大桥(无人机拍摄)。 位于西藏林芝市境内的多布特大桥被誉为拉林高等级公路上“最美大桥”。西藏拉林高等级公路起于拉萨市城关区,止于林芝市巴宜区,全长409.2公里,公路与沿途的雪山、森林、河流、湿地、村落、农田等共同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千帆竞捕归满仓

  渔船伴着朝霞扬帆起航(10月22日摄)。 近期正值滇池开湖捕捞期。每天清晨,数百艘渔船浩浩荡荡驶入滇池,傍晚时分,渔船满载着银鱼和虾返回渔港,一片繁忙景象。 2019年滇池开湖时间为10月16日至11月14日,为期30天。此次开湖仅允许捕捞银鱼和虾,禁止捕捞鲤、鲫、鲢、鳙等大型经济鱼类及其他水产品。据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渔政处介绍,预计今年开湖期间可捕捞约1000吨银鱼和虾。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秋色

  10月21日无人机拍摄的济南市红叶谷风景区一景。 金秋时节,地处山东省济南市南部山区的红叶谷风景区层林尽染,秋色绚烂。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网红鸡将军”

  10月24日,在黑龙江省明水县的草原上,桑庆军在喂鸡(无人机拍摄)。 在黑龙江省明水县的草原上,桑庆军站在三轮车上用铁锹抛撒饲料,所行之处,上万只鸡紧紧跟随。这场景就像一个将军在指挥自己的部队。 桑庆军今年40岁,是黑龙江省明水县崇德镇茂盛村人。明水县属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桑庆军少时因家贫辍学外出务工,经过打拼成为一名工程老板。今年6月他返乡承包了30多亩林地和草原开始饲养“溜达鸡”。除了看好“溜达鸡”的市场前景,带动乡亲们致富也是促使他回乡再度创业的原因之一。在引进第一批鸡雏后不久,桑庆军闲暇之余把一条养鸡的短视频传到网上,没想到竟成了热门,一夜之间他和他的“鸡部队”都成了“网红”,“溜达鸡”更因为绿色的饲养方式供不应求。 未来,桑庆军想扩大养殖规模,努力使“溜达鸡”通过绿色有机认证,让消费者吃得更放心,让更多村民有就业机会脱贫致富。 新华社发(谢剑飞摄)

  中国前35次南极考察回眸

  10月22日,“雪龙2”号航行在太平洋上。 10月22日,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107名考察队员搭乘“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从上海出发,奔赴南极大陆。这次,“雪龙”号有了一个新伙伴——我国首艘自主建造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15日从深圳出发首航南极。 从1984年首次南极考察至今,35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考察队员奔向最远的南方,从“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从“向阳红10”号科考船首航南极到“雪龙”号和“雪龙2”号破冰船“双龙探极”;从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南极洲上空飘扬到考察站建立在南极冰盖之巅……中国进入极地考察大国行列,并向强国迈进。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分享到:
责任编辑:瑾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