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孤残儿童和护理员“妈妈”

2018-05-14 来源:新华网

  (社会)(5)孤残儿童和他们的护理员“妈妈” 

  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宝宝班的王雪利在哄睡自己负责照顾的孩子(5月11日摄)。宝宝班的孩子都在3岁以下,每一个“妈妈”负责照料4个孩子白天的饮食起居,陪伴他们玩耍、上早教课程。西安市儿童福利院目前收养着孤残儿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残疾或有先天性身体缺陷。为了满足这些孩子们对爱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妈妈”为宗旨,院内300多名女性孤残儿童护理员时刻扮演着“妈妈”的角色,承担起孩子们的养育、康复、治疗、教育等工作。从孩子们进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论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还是刚参加工作的新人,“妈妈”们都用满满的关怀和无私的爱,呵护着他们的成长;当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归宿离开福利院时,“妈妈”们又会依依不舍。很多人觉得“孤残儿童护理员”只是一份职业,但在她们心中,自己就是这些不幸孩子的坚实依靠,就是孩子们的“妈妈”。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社会)(3)孤残儿童和他们的护理员“妈妈” 

  西安市儿童福利院月亮班的高阿宝在照顾一名精神有疾病的孩子吃东西(5月10日摄)。月亮班主要负责重度智障、脑瘫儿童的护理。西安市儿童福利院目前收养着孤残儿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残疾或有先天性身体缺陷。为了满足这些孩子们对爱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妈妈”为宗旨,院内300多名女性孤残儿童护理员时刻扮演着“妈妈”的角色,承担起孩子们的养育、康复、治疗、教育等工作。从孩子们进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论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还是刚参加工作的新人,“妈妈”们都用满满的关怀和无私的爱,呵护着他们的成长;当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归宿离开福利院时,“妈妈”们又会依依不舍。很多人觉得“孤残儿童护理员”只是一份职业,但在她们心中,自己就是这些不幸孩子的坚实依靠,就是孩子们的“妈妈”。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社会)(1)孤残儿童和他们的护理员“妈妈” 

  西安市儿童福利院爱心家园的孟庆红和她负责照料的两个孩子在一起(5月11日摄)。爱心家园属于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内类家庭养育模式,福利院提供统一住房,从社会上招聘没有家庭负担的夫妻,担任“爸爸”“妈妈”,长期照料4-5个小孩。西安市儿童福利院目前收养着孤残儿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残疾或有先天性身体缺陷。为了满足这些孩子们对爱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妈妈”为宗旨,院内300多名女性孤残儿童护理员时刻扮演着“妈妈”的角色,承担起孩子们的养育、康复、治疗、教育等工作。从孩子们进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论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还是刚参加工作的新人,“妈妈”们都用满满的关怀和无私的爱,呵护着他们的成长;当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归宿离开福利院时,“妈妈”们又会依依不舍。很多人觉得“孤残儿童护理员”只是一份职业,但在她们心中,自己就是这些不幸孩子的坚实依靠,就是孩子们的“妈妈”。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社会)(12)孤残儿童和他们的护理员“妈妈” 

  西安市儿童福利院阳光班心愿组的元丁给正在进行引导式康复训练的孩子讲绘本(5月11日摄)。阳光班心愿组的孩子脑瘫程度比较严重,全部无法行走,身体控制能力极差,目前只能接受最基础的康复训练。西安市儿童福利院目前收养着孤残儿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残疾或有先天性身体缺陷。为了满足这些孩子们对爱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妈妈”为宗旨,院内300多名女性孤残儿童护理员时刻扮演着“妈妈”的角色,承担起孩子们的养育、康复、治疗、教育等工作。从孩子们进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论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还是刚参加工作的新人,“妈妈”们都用满满的关怀和无私的爱,呵护着他们的成长;当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归宿离开福利院时,“妈妈”们又会依依不舍。很多人觉得“孤残儿童护理员”只是一份职业,但在她们心中,自己就是这些不幸孩子的坚实依靠,就是孩子们的“妈妈”。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社会)(13)孤残儿童和他们的护理员“妈妈” 

  西安市儿童福利院爱心家园的赵艳琴和丈夫刘云安与孩子们在一起(5月11日摄)。爱心家园属于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内类家庭养育模式,福利院提供统一住房,从社会上招聘没有家庭负担的夫妻,担任“爸爸”“妈妈”,长期照料4-5个孩子。西安市儿童福利院目前收养着孤残儿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残疾或有先天性身体缺陷。为了满足这些孩子们对爱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妈妈”为宗旨,院内300多名女性孤残儿童护理员时刻扮演着“妈妈”的角色,承担起孩子们的养育、康复、治疗、教育等工作。从孩子们进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论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还是刚参加工作的新人,“妈妈”们都用满满的关怀和无私的爱,呵护着他们的成长;当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归宿离开福利院时,“妈妈”们又会依依不舍。很多人觉得“孤残儿童护理员”只是一份职业,但在她们心中,自己就是这些不幸孩子的坚实依靠,就是孩子们的“妈妈”。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社会)(14)孤残儿童和他们的护理员“妈妈” 

  在孩子们康复训练后,西安市儿童福利院爱心家园的耶问贤接孩子们回爱心家园(5月11日摄)。爱心家园属于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内类家庭养育模式,福利院提供统一住房,从社会上招聘没有家庭负担的夫妻,担任“爸爸”“妈妈”,长期照料4-5个孩子。西安市儿童福利院目前收养着孤残儿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残疾或有先天性身体缺陷。为了满足这些孩子们对爱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妈妈”为宗旨,院内300多名女性孤残儿童护理员时刻扮演着“妈妈”的角色,承担起孩子们的养育、康复、治疗、教育等工作。从孩子们进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论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还是刚参加工作的新人,“妈妈”们都用满满的关怀和无私的爱,呵护着他们的成长;当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归宿离开福利院时,“妈妈”们又会依依不舍。很多人觉得“孤残儿童护理员”只是一份职业,但在她们心中,自己就是这些不幸孩子的坚实依靠,就是孩子们的“妈妈”。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社会)(7)孤残儿童和他们的护理员“妈妈” 

  西安市儿童福利院阳光班心愿组的张迎在陪伴孩子进行上下肢训练(5月11日摄)。阳光班心愿组的孩子脑瘫程度比较严重,全部无法行走,身体控制能力极差,目前只能接受最基础的康复训练。西安市儿童福利院目前收养着孤残儿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残疾或有先天性身体缺陷。为了满足这些孩子们对爱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妈妈”为宗旨,院内300多名女性孤残儿童护理员时刻扮演着“妈妈”的角色,承担起孩子们的养育、康复、治疗、教育等工作。从孩子们进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论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还是刚参加工作的新人,“妈妈”们都用满满的关怀和无私的爱,呵护着他们的成长;当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归宿离开福利院时,“妈妈”们又会依依不舍。很多人觉得“孤残儿童护理员”只是一份职业,但在她们心中,自己就是这些不幸孩子的坚实依靠,就是孩子们的“妈妈”。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社会)(10)孤残儿童和他们的护理员“妈妈” 

  西安市儿童福利院阳光班蓝天组的王静在帮助一名脑瘫孩子锻炼上肢能力(5月10日摄)。阳光班蓝天组主要针对6-12岁脑瘫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帮助孩子恢复运动功能。西安市儿童福利院目前收养着孤残儿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残疾或有先天性身体缺陷。为了满足这些孩子们对爱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妈妈”为宗旨,院内300多名女性孤残儿童护理员时刻扮演着“妈妈”的角色,承担起孩子们的养育、康复、治疗、教育等工作。从孩子们进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论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还是刚参加工作的新人,“妈妈”们都用满满的关怀和无私的爱,呵护着他们的成长;当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归宿离开福利院时,“妈妈”们又会依依不舍。很多人觉得“孤残儿童护理员”只是一份职业,但在她们心中,自己就是这些不幸孩子的坚实依靠,就是孩子们的“妈妈”。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社会)(11)孤残儿童和他们的护理员“妈妈” 

  西安市儿童福利院阳光班白云组的杜莹(右一)在对一名患有脑积水的孩子进行口肌训练,锻炼孩子的咀嚼能力(5月11日摄)。阳光班白云组主要针对0-6岁脑瘫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帮助孩子恢复运动功能。西安市儿童福利院目前收养着孤残儿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残疾或有先天性身体缺陷。为了满足这些孩子们对爱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妈妈”为宗旨,院内300多名女性孤残儿童护理员时刻扮演着“妈妈”的角色,承担起孩子们的养育、康复、治疗、教育等工作。从孩子们进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论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还是刚参加工作的新人,“妈妈”们都用满满的关怀和无私的爱,呵护着他们的成长;当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归宿离开福利院时,“妈妈”们又会依依不舍。很多人觉得“孤残儿童护理员”只是一份职业,但在她们心中,自己就是这些不幸孩子的坚实依靠,就是孩子们的“妈妈”。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社会)(9)孤残儿童和他们的护理员“妈妈” 

  西安市儿童福利院阳光班白云组的王琰在对一名中枢协调发育障碍的孩子进行站姿训练(5月11日摄)。阳光班白云组主要针对0-6岁脑瘫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帮助孩子恢复运动功能。西安市儿童福利院目前收养着孤残儿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残疾或有先天性身体缺陷。为了满足这些孩子们对爱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妈妈”为宗旨,院内300多名女性孤残儿童护理员时刻扮演着“妈妈”的角色,承担起孩子们的养育、康复、治疗、教育等工作。从孩子们进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论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还是刚参加工作的新人,“妈妈”们都用满满的关怀和无私的爱,呵护着他们的成长;当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归宿离开福利院时,“妈妈”们又会依依不舍。很多人觉得“孤残儿童护理员”只是一份职业,但在她们心中,自己就是这些不幸孩子的坚实依靠,就是孩子们的“妈妈”。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社会)(8)孤残儿童和他们的护理员“妈妈” 

  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宝宝班的徐虹给自己负责照顾的孩子换尿不湿(5月11日摄)。宝宝班的孩子都在3岁以下,每一个“妈妈”负责照料4个孩子白天的饮食起居,陪伴他们玩耍、上早教课程。西安市儿童福利院目前收养着孤残儿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残疾或有先天性身体缺陷。为了满足这些孩子们对爱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妈妈”为宗旨,院内300多名女性孤残儿童护理员时刻扮演着“妈妈”的角色,承担起孩子们的养育、康复、治疗、教育等工作。从孩子们进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论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还是刚参加工作的新人,“妈妈”们都用满满的关怀和无私的爱,呵护着他们的成长;当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归宿离开福利院时,“妈妈”们又会依依不舍。很多人觉得“孤残儿童护理员”只是一份职业,但在她们心中,自己就是这些不幸孩子的坚实依靠,就是孩子们的“妈妈”。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社会)(4)孤残儿童和他们的护理员“妈妈” 

  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宝宝班的王艳在给自己负责照顾的孩子喂奶(5月11日摄)。宝宝班的孩子都在3岁以下,每一个“妈妈”负责照料4个孩子白天的饮食起居,陪伴他们玩耍、上早教课程。西安市儿童福利院目前收养着孤残儿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残疾或有先天性身体缺陷。为了满足这些孩子们对爱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妈妈”为宗旨,院内300多名女性孤残儿童护理员时刻扮演着“妈妈”的角色,承担起孩子们的养育、康复、治疗、教育等工作。从孩子们进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论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还是刚参加工作的新人,“妈妈”们都用满满的关怀和无私的爱,呵护着他们的成长;当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归宿离开福利院时,“妈妈”们又会依依不舍。很多人觉得“孤残儿童护理员”只是一份职业,但在她们心中,自己就是这些不幸孩子的坚实依靠,就是孩子们的“妈妈”。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社会)(2)孤残儿童和他们的护理员“妈妈” 

  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宝宝班的王艳(左)、田莉(中)、徐虹在陪着自己负责照顾的孩子进行早教训练,锻炼手部运动(5月11日摄)。宝宝班的孩子都在3岁以下,每一个“妈妈”负责照料4个孩子白天的饮食起居,陪伴他们玩耍、上早教课程。西安市儿童福利院目前收养着孤残儿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残疾或有先天性身体缺陷。为了满足这些孩子们对爱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妈妈”为宗旨,院内300多名女性孤残儿童护理员时刻扮演着“妈妈”的角色,承担起孩子们的养育、康复、治疗、教育等工作。从孩子们进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论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还是刚参加工作的新人,“妈妈”们都用满满的关怀和无私的爱,呵护着他们的成长;当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归宿离开福利院时,“妈妈”们又会依依不舍。很多人觉得“孤残儿童护理员”只是一份职业,但在她们心中,自己就是这些不幸孩子的坚实依靠,就是孩子们的“妈妈”。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社会)(6)孤残儿童和他们的护理员“妈妈” 

  西安市儿童福利院爱心家园的赵艳琴和她负责照料的孩子在一起(5月11日摄)。爱心家园属于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内类家庭养育模式,福利院提供统一住房,从社会上招聘没有家庭负担的夫妻,担任“爸爸”“妈妈”,长期照料4-5个孩子。西安市儿童福利院目前收养着孤残儿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残疾或有先天性身体缺陷。为了满足这些孩子们对爱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妈妈”为宗旨,院内300多名女性孤残儿童护理员时刻扮演着“妈妈”的角色,承担起孩子们的养育、康复、治疗、教育等工作。从孩子们进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论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还是刚参加工作的新人,“妈妈”们都用满满的关怀和无私的爱,呵护着他们的成长;当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归宿离开福利院时,“妈妈”们又会依依不舍。很多人觉得“孤残儿童护理员”只是一份职业,但在她们心中,自己就是这些不幸孩子的坚实依靠,就是孩子们的“妈妈”。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