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岳飞后人深山里做彩塑

2018-03-28 来源:腾讯网

   

  在山西省长治市东庄村及其方圆几十公里,一提起岳丙寅的大名,没有人不知道。不仅因为他是岳飞三十二代后裔世孙,还因他从小酷爱泥塑彩画艺术,加上热心乡村文化,作品遍布上党地区。三十多年来,他已制作高度在2米以上彩塑像1000多余尊。(摄影/山西视觉志 南志平)

   

  这片黄土地远处是岳丙寅出生的地方东庄村。家里兄妹六个,他排行老六。生他时,母亲怕养不活他,想要将他放水盆里淹死,父亲不忍于是将他送给堂弟收养。由于养父体弱多病,家境也不富裕,为了生计,他小学毕业后就归田侍农。不久后外出打工,先后当过渔民、瓦工、木工、油工,还唱过戏。这些经历为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16岁时他结束了打工生涯,师从同村的长辈岳平新学习泥塑彩画。随着改革开放,彩塑需求量不断增加,他开始独立制作雕塑作品。他不断探索和学习其它流派的技法和特点,如今技艺也已炉火纯青。师傅岳平新今年88岁了,岳丙寅经常过来看他。

   

  岳丙寅的床头案上时常放着没有完工的泥塑。睡觉前的最后一眼和醒来后的第一眼,他都与泥塑为伴。

   

  紧挨着他卧室的这间土窑洞,用白灰涂过,里边有个套间用来放他的“宝贝”。

   

  岳丙寅的工作间里面放着许多2米左右的半成品,再大的一些彩塑像由于不好移动就会去现场制作。

   

  岳丙寅在窑洞前边拓展了一个前厅,开放的玻璃框架门道收进了充足的阳光。小院宁静,却富有生气。

   

  大门外堆着各处收集来的废旧树枝,这些木材用于制做大型彩塑骨架。

   

  大门口的平地上,有一张石头桌子,夏天时树荫下非常凉爽,是岳丙寅创作小彩塑的场地之一。拍摄当天风和日丽,他在给一尊小佛像上底色。开眼是个细活,需要格外聚精会神。

   

  三十多年从事彩塑和绘画,岳丙寅的作品已走遍十乡八村,扎根于上党地区。老伴默默地支持他,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两个孩子已长大成人,还在他们的影响下选学了美术专业。

   

  制作大型彩塑需要十几道工序,先制好骨架,捆草造型,将优质黏土加棉花、骨康、锯末和熬制的小米粥、纸浆搅拌成塑泥。上泥出样三至四次,经过涂白、打磨、上色、绘画、上光、装脏、点睛等工序后才能完成,且每道工序都非常有讲究。就上泥来讲,需要有粗泥和细泥之分,而每种泥的调制又都不一样。一尊2米左右的彩塑做下来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他做的彩塑用色多,以润色、混色、温色、稳色为主,对比度适中。

   

  他每完成一段彩塑内容或工序,就会点一支烟慢慢品着,似乎在总结和研判每个细节。

   

  一组乡村婚庆的队伍“走来”,眉宇间挂着喜庆。对襟袄,稠腰带……黄泥巴经过岳丙寅的手就有了气息,有了生命力。

   

  岳丙寅是个热心人,又喜爱文艺活动。每年正月十五村里闹元宵,岳丙寅作为总导演,会领着院戏班子,走过村里最古老的街道,和巷子里的家家户户。

   

  除了做彩塑,岳丙寅有时间还会琢磨着画脸谱。家里三代唱戏,乡里各种文艺活动他都扛大梁,在组织院戏表演时还经常负责给人画脸上装。

   

  邻村的庙宇请他过来,为过年活动筹划方案,连写对联的活也由他全管了。

   

  这是岳丙寅的老宅子,每次路过这里他都会放慢脚步多看几眼,仿佛在与历史对话,诉说他的童年生活。

   

  老宅子很多年没人住了,院子里已长了草。岳丙寅梦想着能在这里办一个彩塑绘画培训班,让自己的手艺能很好地传承下去,但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学。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