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阿都乡六年巨变 从恶作剧到感恩

2018-01-23 来源:腾讯网

   

  阿都所在的云南省宣威县虽以宣威火腿闻名,但还是个贫困县,阿都则是民族特困乡。阿都乡地处乌蒙山连片特困区,是云南20个最边远的民族特困乡之一。2000年时,当地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4.5年,不及同期北京的一半。六年前,阿都乡许多孩子第一次喝上牛奶;乡里大多数地方土路变成水泥路;曾习惯堵路投石的顽皮孩子开始懂得感恩;有条件的阿都人也恍然领悟爱心的力量,捐资助学各尽其力。(摄影&撰文/北青深一度 蒲晓旭)

   

  在2012年之前,阿都全乡仅有60%的地区通动力电,而且动辄停电十几天。

   

  全乡12个行政村,通自来水的不到10%,7成人畜饮水要靠平时积蓄的雨水,到几公里外背水、挑水、驮水是常态。阿都乡一位任职21年的村干部,双手布满老茧。

   

  阿都乡恶劣的自然条件,曾造就了当地众多的贫困人口。对当地的很多孩子来说,拥有一个足球和篮球,是件奢侈的事。阿都乡一所村小内,孩子们用纸做的球投篮。他们将废纸揉成团或在纸团外再裹上一层塑料袋,既当足球又当篮球。

   

  【从冬瓜土豆到牛奶鸡蛋】阿都乡一位村民在陡坡上种植庄稼。阿都8成以上的耕地为25度以上的坡地,平地和矿产都极为匮乏。“山高坡陡谷深,人多地少难耕”,是当地人对阿都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总结。

   

  阿都乡的一名小学生在家吃着简陋的饭食——白水面条和炒辣椒。因为贫穷,一天只吃中、晚两餐,是阿都人曾经的生活习惯。学生们曾经普遍不吃早餐,很多人从家带几个煮熟的土豆或冬瓜,便当作一日两餐。

   

  2012年5月,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加餐”项目首批鸡蛋、牛奶送抵阿都。除梨树完小地处乡镇街道条件稍好,不符帮助条件外,全乡其余12所完小皆被鸡蛋、牛奶覆盖。而按当地教学分配,全乡五年级及以上年级皆要转入梨树完小就读。过去阿都的孩子绝大多数没早餐吃,如今,受益于“爱加餐”项目,全乡2000多位四年级及以下入学儿童,每个上学日都可免费享受一个鸡蛋和一盒牛奶的营养补充。

   

  阿都乡大佐完小校长吴维跃记得,因为从未喝过牛奶,“爱加餐”刚落地时,少数孩子在饮用牛奶后出现乳糖不耐性的症状,连吃几天才适应。老师朱家富回忆,第一次领到鸡蛋牛奶时,很多孩子不会使用吸管,有的甚至不知从缺口处撕开鸡蛋包装。为此,老师们特意用了几天时间来教会孩子。

   

  “爱加餐”项目启动于2008年,是中国扶贫基金会携手爱心企业,以企业员工向消费者劝捐募款的形式,通过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免费牛奶、鸡蛋的营养加餐等形式,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状况。

   

  因为“爱加餐”项目,阿都乡的很多孩子才生平第一次喝到牛奶。在给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一封感谢信中,一名孩子写到:“以前我从来没喝过牛奶,吃过卤鸡蛋,不知道牛奶是什么味道。是你让我知道了牛奶是什么味道。”记者翻阅了多封感谢信,“长大了帮他人”,是孩子们的普遍心声。

   

  每隔一段时间,牛奶和鸡蛋就会被配送至阿都乡中心学校,再由中心校将牛奶和鸡蛋转运至下属的学校。自2008年启动以来截止到2016年末,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加餐”已为我国滇、川、黔、鄂、桂等10省贫困地区提供了超过3800万份的鸡蛋、牛奶加餐。

   

  在牛奶、鸡蛋进入阿都校园一个月后,“爱加餐”的另一个子项目——“爱心厨房”也落地阿都。2012年6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向阿都全乡13所完小,捐赠了包括电炉灶、蒸饭车、消毒柜、冰柜、操作台和排风扇在内的13套的”爱心厨房”设备,覆盖了阿都全乡所有小学。曾经全乡几乎所有小学食堂都仅有“一把菜刀一口锅”、“一眼土灶一把勺”,并不具备负担全校学生伙食的能力。

   

  曾经各校厨房设备简陋,要3小时才能做出一餐饭,而今只要1小时就能做好,而且孩子们也再没吃过夹生或糊的饭菜。截止到2016年末,中国扶贫基金会已向我国滇、川、黔、鄂、桂等贫困地区提供了1164套爱心厨房设备。自2011年国家启动营养改善计划后,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但在部分贫困地区及国家政策尚未覆盖的区域,仍有很大的营养需求。

   

  爱心厨房的运转,让阿都乡营养午餐和晚餐供给陆续铺开。由于粮油、蔬菜都要通过车行84公里的山路进入宣威市区采购,非常不便。阿都中心学校共计投入800万元,在阿都开辟出一处占地55亩的营养餐补给基地。除向全乡中小学提供自种蔬菜和自加工的豆制品、肉油外,还自养生猪。

   

  有了便捷的“爱心厨房”,阿都乡各个完全小学就能更好地实施营养午餐和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计划。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寄宿生可在国家补助下享受免费晚餐。而阿都经撤并校点,全乡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寄宿生。这意味着,在“牛奶+鸡蛋”补齐早餐空白,“爱心厨房”使得各小学提供午、晚餐成为可能后,阿都全乡大部分小学生上学日都可享受免费的三餐。对很多学生来说,学校的饭菜要远比家中的好。

   

  【从爱心餐开始,这里通水通电通路】由于爱心厨房需用动力电、自来水,这直接刺激了缺水少电的阿都乡改进基础设施——铺设、升级了电网线路,新增了8台变压器;在垂直落差600米的山梁上,修起了两级水窖和长达数公里的钢管,用水泵将山下的水源输至不通水的学校和家庭。此外,全乡又新建学生食堂,增置厨具,最终使得所有爱心厨房设备运转正常。图为设于阿都乡大山里的输水钢管。

   

  2012年之前,阿都乡全乡只有8公里水泥路,到行政村村公所的都是砂石土路,有的村甚至土路都没有。经近些年发展,截至2017年夏天,除两个自然村共计9.2公里外,全乡都通了水泥路。图为2017年6月,一辆越野车在经过一段未经硬化的砂石路时,车轮打滑,卷起飞石无数。

   

  2012年以前,阿都乡里通往各村小学全是土路。村小校长们骑摩托进乡开会,若逢雨天,除需一人随行,必还会带上一根铁钩。只因沿途遍布泥潭,车子一旦陷入,要两人合力才能拉出。如一人出行,则人下车而车陷泥潭不倒,只能待天晴泥干后才能将车解救。铁钩,则用来随时清理淤在车轮与挡泥板间的黄泥。

   

  借助“爱加餐”、“爱心厨房”项目的推动势头,宣威市把阿都乡列为全市综合扶贫专项推进,身处扶贫攻坚大潮的阿都又顺势硬化了乡里通往各村村公所和完小的路面。在阿都乡党委书记宁寅看来:“公益项目对阿都扶贫工作起到了催化作用。”图为阿都乡通往银厂村新修的水泥路面,蜿蜒在苍翠的群山之间。

   

  【从仇富恶作剧到心怀感恩】公益在阿都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于此。有人说,如今阿都只有三件事最重要——教育、山和人,这其中教育最重要。随着硬件设施好转,阿都乡的教育水平也不断提升。落后的经济让当地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村里几乎很少能见到青壮年,留守儿童现象很普遍。2017年5月,在阿都乡发吉小学儿童节表演活动中,前来观看表演的家长都是年长者。因为经济窘困,很多人被迫外出打工,使得当地留守儿童数量居高不下。

   

  曾经全乡仅有五、六人能考上高中的阿都,如今每年升入高中的就有两、三百人,为脱贫而学已渗透到教育之中。图为全乡唯一一所中学——阿都中学大门外,贴着“为发展阿都而教,为摆脱贫困而学”的大字。

   

  在阿都乡党委书记宁寅看来,公益项目对阿都扶贫工作起到了催化作用。而近些年,阿都乡的改变不仅仅体现在水、电、路和孩子上。曾经阿都乡的小学普遍没有操场和大门,甚至连厕所都设于危房之中。经过近些年政府和民间的支持,阿都的学校不仅有了大门、操场和旗杆,部分学校还有了实验室。在当地,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图为2017年5月,灯火通明的增坪完小矗立在只有点点灯光的群山之中。

   

  公益扶贫的影响不仅在于基础设施的改善,更多的改变则在于人。借助爱心帮扶的契机,阿都各小学以写感谢信、餐前背诵《感恩词》等形式,向学生和家长展开感恩教育,让他们知道,在大山之外,有很多人正关爱着他们。

   

  据当地老师介绍,因为贫穷和落后,部分阿都的孩子和大人曾经很仇富。看见外来车辆,孩子们会故意在路中摆上石头,有的还会骂人丢石头。看见别人庄稼长得好,会故意踢倒或用刀棍搞破坏,这种恶作剧一度普遍。随着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公益扶贫的进入,当地顺势开展感恩教育。图为2017年5月,记者乘车在阿都乡走访多日,并未曾遭遇石块堵路,还几次遇见小学生逢车驻足行少先队队礼。向外来车辆靠边行礼,也是当地感恩教育的一部分。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