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彝村代课教师的28年脱贫梦

2017-12-07 来源:腾讯网

  作为四川甘洛县泥觉村和俄洛村两处教学点唯一的老师,现年49岁的郭普全每天要往返十公里山路去上课,一走就是21年。直到3年前,他骑上了摩托。2012年,当地施行学生营养餐,为给孩子们领回食品,他总要牵驴独行7小时。在凉山代课的28年间,他为教育而走的路已达6.6万公里,足够绕赤道1.6圈。他表示,自己已是乡里最后一名代课老师。(摄影/蒲晓旭 北青深一度 微信公众号:intodeepthoughts)

  郭普全是四川雅安汉源县铁厂村人。尽管只有初中学历,但在他进入泥觉村授课时,已是村里文化最高的人之一。当时年21岁的郭普全在1989年第一次来到泥觉村代课时,全村都住的是茅草房或以竹子为墙骨,外面敷着黄泥的土坯房。随着发展,村民家的茅草房、土坯房先是换成了砖瓦房,近些年又在政府的扶贫补助下,建起了蓝顶的水泥房。

  这是郭普全28年前刚到泥觉村代课时使用的首间教室,由一间羊圈改成。墙壁上,还依稀残留着当年村长用毛笔写给孩子们的激励语“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在泥觉村任教几年后,郭普全掂量着每月60元的工资,自觉太过艰苦,索性辞职。老支书阿什克布便和村长两人走了一天山路,赶到郭普全在汉源的老家,请他无论如何回来代课,帮孩子们走出大山。加之父亲的劝说,郭普全最终返回泥觉村代课至今。

  放学前,郭普全为学生批改作业,有问题的,就当场讲解。除一名女生缺席,当天共有5人上课。俄洛村与泥觉村相邻,且均为偏远落后的彝族村落。1993年,俄洛村教学点的老师走了。此后,郭普全在为泥觉村代课的同时,又兼顾起俄洛村的教学。直到2012年泥觉村教学点关闭,他才只给俄洛村代课。在郭普全代课初期,他不会彝语,孩子们既不会说也听不懂汉语,上课十分吃力。

  2017年10月,两名小学生走在去俄洛村小学上学的路上。这里也是郭普全每天从泥觉村去俄洛村教课的必经之路。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推进,曾经的小路被砂石路替代,而砂石路又被现在的水泥路所替代。

  在俄洛村放学后,郭普全买了一盘鸡蛋,小心翼翼地往泥觉村走。在他身后,是今年新修的水泥路。虽然现在只给俄洛村代课,但他仍住在泥觉村。因此,每个上学日仍要在泥觉村和俄洛村之间往返。三年前,北京的一位志愿者捐给他一台摩托车,骑车仅用26分钟。只是近期摩托送修了,他还没有取回。

  郭普全站在俄洛村与泥觉村之间的公路边。在通公路之前,他一直走的是他右手山坳间的小路,并曾在那里为躲避山间滚石而扭伤过脚。他也曾想过将俄洛、泥觉两村的学生合并教学,但两村之间存在一个垭口,夏季泥泞难行,冬季高寒缺氧,小学生经过会有危险。于是只好自己每天步行往返三小时,走完这10公里山路。

  2012年起,当地施行学生营养餐。因为公路绕行太远,每半个月,郭普全就要牵着从村民那借来的驴或马,往返走7小时的山路,给孩子们领回包括牛奶、面包在内的食品。树林荒无人烟,溪流密布,其中很长一段还是上下坡路,走起来泥泞不堪,速度极慢。走出密林,郭普全还要牵着驴走完一段长约2公里的河道路,才能走到相对平坦的区域。郭普全计算,自学生营养餐施行的5年间,这样的路,他已走了大约80个来回。

  行至树林深处,郭普全让驴吃些草,自己也趁机休息一下。密林中一派原始景象,郭普全不禁掏出手机拍照。这部市价约为郭普全一月工资的智能手机,是一位爱心人士今年送给他的。

  经过大半天的艰难跋涉,傍晚时分,郭普全终于回到了他在泥觉村的住所。他将毛驴身上成袋的食品搬进屋子。第二天便是国庆放假前最后一天上课,他要将当天的营养餐发到学生的手中。

  郭普全在泥觉村的家中吃晚饭。他所处的房间既当厨房,也当客厅和餐厅。他刚到泥觉村时,村里还没通电,做饭取暖全靠烧柴。村里为了留住他,特将一座埋葬先人的山划给他一人捡干柴。但因柴禾需求太大,他不得不常到其他山上去拣。清晨去,则会耽误上课,放学去,捡不了多少又天黑了。因此只好占用休息日去。直到2003年村里通电后,郭普全用上了电磁炉、电炉子,才彻底告别拣柴岁月。

  郭普全在整理自己的卧室。他的屋子一共两间,外面用来做饭和吃饭,里面用来睡觉。卧室里设施简陋,只有一张床和环绕四壁的书籍、杂物。郭普全翻出了自己的备课本。在村里代课28年,他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种书籍和教学相关的杂物。郭普全两间屋子相连的地方,已经出现垮塌的迹象。而他目前居住的整间屋子,已是危房。

  郭普全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在泥觉村新建的60平米水泥房。目前只待水、电接入,他就搬进入住。几年前,郭普全将户籍转入泥觉村,这使得他可以享受当地的扶贫政策。建造这套水泥房,他可以获得4.5万元的补助,这足以覆盖建房的所有开支。

  夜里,郭普全表示,他已是全乡唯一的代课老师。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自上世纪末起,国家已开始逐渐清退代课老师。“郭普全们”已是中国最后的代课老师。郭普全表示,在有关政策的支持下,他在去年办理了养老保险,将来有养老金拿。

  在偏远贫困地区,像郭普全这样的代课老师,他们大多学历不高,教学水平有限。但在他们产生的那个年代,却极大地弥补了贫困地区财力不足,老师匮乏的空白。让一批批孩子掌握了基本的知识,也为他们走出大山奠定了基础。从1993年开始兼顾俄洛村教学,到2012年泥觉村教学点关闭,郭普全一直是这两所村小唯一的老师。据他介绍,自他1989年代课以来,教过的学生中,已有10人考上大学。

  第二天课间,俄洛村教学点的孩子们吃上了当天的营养餐。而这些食物,正是郭普全走了大半天山路,从两河乡中心学校驮回来的。

  这个国庆和中秋假期,郭普全选择留在村里收土豆。2010年,泥觉村通了前往附近田坝镇上的公路,商贩便开着车进村收购农产品。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将自己种的土豆、莲花白卖成钱。而不必像过去那样用马驮着土豆,走一天山路去镇上换回为数不多的大米。几年前,郭普全也在村里种下一亩土地,他预计自己今年能收获约一吨土豆,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卖钱。

  两名泥觉村的小女孩坐在村民阿时阿来子家即将出售的土豆堆里,这些土豆又大又好。自从2010年前后,泥觉村通了去往镇上的砂石公路后,村民再也不用耗去一天时间,用马驮着土豆去镇上换大米了。农产品收购商直接将车开进村,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将土豆、荞麦、包菜等农产品卖成钱。这也使得村民提前将土豆按品色分类堆好,成色好的卖钱,差得则用来喂牲口。

  一位泥觉村的女孩在用院中的自来水洗菜。村里通水之前,全村人畜饮水全靠一个水塘,但到了为期半年的枯水期,家家户户每天都要背着背篓去外面找水。有时去晚了没水了,只能走两公里甚至更远的地方。十年前,当地政府将两公里外的溪水引入了村。三年前,当地又对管网进行了二次改造。如今,村民只要拧开水管,泉水就喷涌而出。

  曾经在80年代,全村几乎没有收入,仅靠土豆换大米生活。听现任村支书骆阿力子介绍,政府还要在当地进行产业扶持,后续的药材种植、畜牧养殖,都要给予村民一定补助。家家都是贫困户的泥觉村,要在2017年年末全部脱贫。郭普全作为代课老师,在泥觉村生活28年,见证了这座贫困山村的剧变。现在,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教更多的孩子学会基本的汉语和算数,让他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