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喇嘛洞揽胜访古镇

2017-06-09

 

  惠风和煦,光景明媚的一天,友人一行来到了大青山腹地的喇嘛洞观光采风朝拜。古刹揽胜,这也是呼和浩特旧时的旅游圣地,八大景之一。

  喇嘛洞是俗称,正式名为“广化寺”,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位于呼和浩特市西北35公里处的大青山中段山中。这里群山环抱,松柏成林,风景秀丽,是修行的理想场所。是博格多察罕喇嘛云游至此处山洞,苦行闭关坐禅之地。世称洞天福地,人间仙境。

 

  喇嘛洞的主要建筑有两组,一组在山角下,有天王殿、大经堂、大雄宝殿、欢喜佛殿;另一组在东北山上的半山腰,正是所说的喇嘛洞,有三层楼的建筑,洞内有全寺最大的坐佛,洞下有石阶一百二十四级,石级两侧的山石上雕刻着精细的佛像百余尊,远看为白色,故称“银洞”。喇嘛洞沟口外还有一座茶房,是一处四合院,供喇嘛进出山时休息。旧时农历三月十五、九月十五,这里都要念大经。每当念经时,敬香拜佛者络绎不绝。念大经时,寺里煮肉粥给来人吃,不管够吃与否,每人一勺。寺里还有土地、牲畜,山下毕克齐镇内还有房屋铺面等。

 

  此庙在清顺治时扩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赐名“广化寺”。广化寺的匾额刻有蒙、汉、满、藏四种文字,这在全国也是为数不多的。

 

  更为神奇的是,2014年6月,经呼和浩特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通过实地普查,确认呼和浩特现存百年以上的古树木有115株,其中有四株被确定为一级古树,它们平均树龄都在500年以上,而喇嘛洞就有三株树龄在500年的一级古油松(另一株古榆林在东乌素图村)。500多年来,古老的松树在寺庙前聆听着晨钟暮鼓,寒来暑往,画出一道道坚硬的生命年轮。

 

  说起喇嘛洞来,必得简述一下喇嘛教及其对内蒙古的影响。准确讲,应称藏传佛教。13世纪后期,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支持下,西藏佛教开始传入内蒙古,因从西藏传入,故称藏传佛教。当时藏传佛教只在宫廷贵族间传奉,没有群众基础。16世纪后期,在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藏传佛教才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以及蒙古地区广泛传开。藏传佛教在蒙古民族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佛教的观念内容渗透到整个蒙古民族的思维、审美、道德、行为等方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心里结构。呼和浩特从此也有了“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召,蒙古语寺庙之意,绵绵是小的意思。),在国内被誉为“召城”。

 

  伴随着喇嘛洞召的建筑,土默川上出现了一个久负盛名,被誊明珠的古镇一毕克齐。这是我的老家,我的生长之地。

    毕克齐原来的蒙文书面语叫毕齐克齐,口头语叫“毕前齐”或“毕斜气”。现在的毕克齐这个名称,是在1932年京包铁路通车在毕克齐修建了火车站,火车站名叫“毕克齐”,因之而改名。毕齐克齐的汉义是“书手”、“书吏”,还有“先生”的意思。

  史载:阿拉坦汗占据土默川后,喇嘛教受到特别的尊重。早在明万历初年,就有喇嘛高僧博格达察罕在土默特从事宗教活动,最初他住的地方就在毕克齐正北山中的一个洞中,后来这个洞被叫做喇嘛洞。由喇嘛洞南出山的一条沟叫作喇嘛洞沟,出喇嘛洞沟口向南走十里就是毕克齐,当时给喇嘛洞抄写经书的人就住在毕克齐。这此抄写经书的人,还有许多汉人,当然也就是有文化的人了,他们抄写经书的同时,还做教人识字的事,也就又有了“先生”的意思。

 

  这也就是最早的原住民。清顺治年间,喇嘛教黄教派在土默特大量发展,顺治十五年扩建了喇嘛洞,在修建喇嘛洞期间,从山西请了大量的各种工匠,毕克齐是这些工匠过往和居住的主要地方(如今依然有银匠房巷.村,腊铺巷.村,曲房巷.村),镇内还完整的保存着喇嘛洞的房院铺面,成为一处古迹。同时,修建喇嘛洞的大量物质,也主要在毕克齐集散。这对毕克齐村镇的扩大,市面的繁荣,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一座古刹,带动了一座古镇,相映相衬于土默川,见证着土默特历史的进程和辉煌,更见证着蒙汉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团结、奋进。

  揽胜喇嘛洞访古镇,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脑阁,也就在这里的腊铺村,还有脑阁传承馆呢。。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