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寻找浓浓年味 十大习俗要保持

2017-01-09 来源:人民网

  如今,大多数年轻人对于春节已没有昔日的热情,对于春节的传统习俗已经相当陌生,但依旧会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选择特定的仪式迎接新的一年。再过几天就要回家过年了,你还记得新年的各种喜庆习俗么,下面这几个经过岁月沉淀的传统习俗,希望能让你重拾久违的年味,过上一个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金鸡年!

  一、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打扫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新春的欢乐气氛。

  二、贴春联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 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

  三、倒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汉族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四、贴门神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称为除夕,“ 除夕”中的“ 除”字是“ 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 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五、加持“常满”,金玉满堂 

 

  古话说,“米缸常满,招财纳福。”“常满”作为古人传承下来的一种传统风俗,包涵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满”这个字,寓意着福气多多、财气多多,很受中国人的喜爱。嘉林堂开光加持的“常满”聚财纳福桶,无论是对财库的存蓄还是家庭成员的财运,都能起到很好的催旺效果。

  使用方法:

  在嘉林堂开光加持的聚财纳福桶中取出“常满”开光加持的封印,装入八宝米,再封上开光加持的“常满”封印,放在家中东南角。同时,还可以分别用三个装上玉佩、铜钱、红绳的红包,放在聚财纳福桶的底部。其中,玉佩代表金玉满堂;铜钱,代表金银珠宝;红绳代表红红火火。在家中放上开光加持的聚财纳福桶寓意财库充盈,八方来财,食禄有余。

  六、除夕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七、年夜饭 

 

  春节是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年夜饭是所有家庭成员聚在一起“必须”的宴会。除夕宴会上吃的食物根据不同的地区各不相同。在中国南方,习惯吃年糕(糯米粉制成的新年糕点),因为作为一个同音字,年糕意味着“步步高升”。在北方,年夜饭的传统饭是饺子或像月牙儿形的汤圆。

  八、燃放鞭炮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 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 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九、春节的问候(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中国人民的社会交际礼俗。新春佳节、亲戚好友走家串门,登门拜贺新年互祝节日快乐。拜年习俗据说来源于一个传说,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有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年”。每到腊月三十晚上,它就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得备好肉食放在帐外,然后紧闭大门躲在家中,直到初一早上,“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捐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就形成了拜年风俗。

  十、压岁钱 

 

  这是孩子们的父母和祖父母给他们作为春节礼物的钱。压岁钱据说能带来好运,能驱魔,因此,就有了“压岁钱”的称呼。父母和祖父母先把钱放入特制的小红包里,年夜饭后或当孩子们来拜年时,将红包发给他们。他们之所以要把钱放到红包里,是因为中国人认为红色是个幸运色,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既有压岁钱还有幸运色。

  腊八已过,春节还会远吗?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嘉林堂恭祝您新年聚财纳福,新春吉祥,请购新年开运物可联系嘉林堂助理,让我们一起过一个既开运又有年味的春节吧!

 
分享到:
责任编辑:林兰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