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信息漫天飞,商业炒作有下限么

作者:张颖 · 2017-01-09 来源:凯风网

  春节、妇女节、母亲节、父情节、五一、十一、“双十一”“双十二”……但凡能叫出名字的节日,商家就会利用它进行商业促销和炒作,来吸引消费者,提高销售量。在没有节日的时候,甚至有商家会想出噱头来吸引消费者前来围观,从而达到商业炒作的效果。作为普通的消费者,你怎样能像“孙悟空”一样,通过“火眼金睛”来判断自己所看到的消息的真实性呢,看看例子,学学经验,下面小编为大家扒一扒2016年发生的商业炒作的典型例子。

  一、土豪开直升机送孩子上学?校长:商业炒作并没有飞

  最难翻越的高峰是什么?当然是早高峰啦!堵车让大家"少小离家老大回"。想想土豪是怎么翻越早高峰的,脑洞大开,做私人飞机!嗖一下就到啦!于是这个新闻炸开啦!

  炒作:

  12月19日,网友发消息在重庆大学城树人小学,某“壕”爸爸嫌交通太堵,竟直接开直升机送孩子上学。微博一经发出立即引起网友围观。

  真相:

  重庆大学城树人小学王校长说:“直升机12月18日晚上就由货车拉来,根本不能开,就是模型”。今天上午他到校门口时,看到有人在直升机上上下下,“前后反复好几次,旁边就是长枪短炮在拍”。由于担心影响校门口交通,他主动上前询问情况,“他们自称是某开发商的,搞宣传。

  二、郑州老太找女儿陪  媒体质疑其商业炒作

  一般老人出门旅游都是选择旅行社,但这位黎女士却要招聘一“女儿”陪她自驾游,不仅旅游免费,还有丰厚的奖品和现金,这让不少人直呼咋不在我身边呢!但事实真相却和你的想法完全不同。

  炒作:

  郑州63岁的黎彦玲女士招聘陪游女孩,“包吃包住还送iPhone7”。在媒体报道24小时后,既获得了旅行社的免费旅游邀请,还有个待选的“闺女”。这看起来有了美满结局,但因此怀疑此举从最初就是旅游公司在策划的人却更多了。

  真相:

  在看到消息后,有媒体记者开始联系黎女士,但她从7日下午三四点接受完媒体采访就“失联”,让人生疑。等她再现身时,有记者称“失联”时间达到20个小时,但是她却称“两天里,已经接到了近千个电话”。她在首次接受采访时自称接过20个电话,与近千个电话相比可以忽略不计。20个小时是1200分钟,按每分钟一个电话计算,她是吃喝不停、夜不睡眠才能接这么多电话。然而,记者却实证其电话在多个时间段“无人接听”,她明显在说谎。朋友圈里发的照片里,其中两张是现金下面压着旅游宣传页,似乎为此后旅行社的介入埋下了伏笔。另外,她当时孤身一人在家,照片到底是谁拍摄的呢?再次证明,商业炒作。

  三、雷人“安全套雪糕”遭小孩疯抢 网友:商业炒作有下限么

  对于70后、80后甚至00后来说,吃个造型独特的雪糕不算啥难事,但当你在大街上随意就可以买到类似“安全套”造型的雪糕,你还能张开嘴吗?

  炒作:

  雪糕的种类可谓是各种各样,可是奇葩的造型引来网友投诉,近日,姜先生告诉记者,他办事,路过冷饮摊时发现,三五成群的小学生争相购买一种名为“泡泡雪泥”的雪糕。“我当时好奇,凑过去一看,真是吓了一跳,雪糕的包装太像“安全套”了!这造型也太雷人了,连我这成年人看着都害羞脸红,别说是给孩子吃了!”

  真相:

  经记者调查,该雪糕已生产多年,多地都有投诉,对此厂家曾回应称,产品当初设计定位为“葫芦状”,并非“安全套”,把包装联想成什么只是个人观点。外包装也并非安全套,是一种胶管。

  四、美媒诬“中国黑客”威胁航空业 专家:商业炒作

  商业竞争无处不在,但用“中国黑客”这一个词语来污蔑竞争对手,是不是有些太“高大上”了,但现实就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炒作: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旗下的商业科技新闻网站“ZDNet”炮制出所谓“中国黑客间谍”的新材料。报道援引美国网络安全公司“火眼”专家的话称,“中国黑客”针对外国航空企业搞间谍活动,中国已成为航空产业的主要威胁。

  真相:

  对于这种说法,中国网络空间战略研究所所长秦安对记者说,“火眼”公司最近赢利出现下滑趋势,不排除这番炒作有商业考虑,把“中国黑客”说得越悬乎,它在美国的生意和客户就越多。

  五、多省公务员考试疑遭泄题   不排除商业炒作

  公务员考试泄题的新闻似乎成了近年来热门话题,但总没听到有那个省重考的消息,深思一下,是不是每一次泄题时间都掺杂了一些不该有的东西呢?

  炒作:

  据媒体报道,4月23日,全国共有25个省(市、自治区)举行公务员笔试,总报名人数达到409.5万,堪称最大规模公务员考试。然而,从周六晚上开始,“公务员联考泄题”的话题就在网络上炸开了锅,不少网友表示,申论题目中的“双创”考题在考前就有流传,江西、重庆、湖南、贵州等地网友纷纷在网上讨伐。

  真相:

  类似的泄题事件已不止一次发生。不论是真泄题,还是培训机构的炒作,在各种暗示性培训宣传泛滥的背景下,每年的各种考试会不会出问题现在已成为大家关注甚至担心的一个话题。

  六、"小马云"走红  企业别让关爱变成商业炒作

  有的人为了有一张明星脸,不知道在自己的脸上挨了多少刀,那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但近两年一个山区小男孩范小勤因长得像马云成为了“网红”,一些商家借着看望他的旗号,可真是给自己的企业免费打广告了!

  炒作:

  今年“双11”,“小马云”又红了。其实早在2015年,“小马云”范小勤就因与马云长得极像而在社交网络爆红。

  真相:

  一个是名满天下的电商巨头,一个是偏远农村的贫困儿童,身份悬殊而相貌相似,这样的强烈反差,在“双11”网络购物狂欢前夕成功地抓住了人们的注意力。然而,透过社交媒体流传“小马云”照片时的娱乐心态,一个沉重的家庭故事呈现在舆论面前:范小勤的爸爸失去右腿,妈妈有智力障碍,一家四口靠低保度日,而范小勤与哥哥至今仍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也无法与人交流……

  同时,也有一种消费范小勤的倾向值得警惕。有一部分人只是看重“小马云”身上的炒作价值,有的企业主拉着“小马云”与产品合影,有的网络直播主持人试图让“小马云”出镜以吸引粉丝,有的商家甚至要求“小马云”参加线下活动……如果抱着消费范小勤“网红效应”的目的,只是利用他为自己代言、涨粉,就会让关爱和捐助变成一场打着爱心旗号的商业炒作,以爱心的名义给范小勤和他的家庭带来伤害。

  商业炒作没有错,就是希望商家们在炒作的时候能够人性化点,别总是拿消费者最看中的点来消遣他们,这样的炒作会给商家带来很多隐患,然而要想消除这些隐患怕是营利的那点钱是远远不够的。
分享到:
责任编辑:荷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