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技进乎道”——盘点中国特有的工匠技艺

作者:沫沫 · 2016-06-27 来源:凯风网

  在2016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工匠精神”。

  庄子说过——“技进乎道”。说起“工匠精神”,大家都会想到日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其实我国的传统手艺人也是非常厉害的,只是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他们被边缘化,很多手艺消失了,好在还有那么多人在坚持,也许中国正在走上文艺复兴的路。这些几近失传的手艺不仅仅只是一门手艺,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下面小编就来盘点下中国特有“技进乎道”的手艺。

  1.本缂丝

  缂丝又称刻丝,这是一种经彩纬显现花纹,形成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它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而一般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即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古人形容缂丝说“妇人一衣,终岁可就”。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一般一个熟练的工人,一天只能织出几寸缂丝,遇到花色细腻,纹理复杂的时候,可能一天也就几个厘米而已。难度极高的织法也让缂丝成为中国的奢侈品,古代皇帝的龙袍就是缂丝的。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脱胎漆器

  “百里千刀一斤漆”,漆器在中国的起源并衍生了螺钿、脱胎、髹金漆丝、推光、银片罩花、剔红等工艺,至今影响着日本漆器的审美。 漆器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清代诗人袁枚曾以"阴花细缬珊瑚明,赪霞隐隐东方生"概括了漆器夺目的视觉之美,而漆器能耐千年不朽,能容百年寂寞的品质,又颇浸渍了一重"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东方艺术精神。可惜的是现在学习脱胎漆器的年轻人少之又少,单单学好其中的漆画,起码就要两三年的时间,而一件脱胎漆器成品,需要少则20道多则70道的工序,耗时又费心。

  3.草木染

  在如今的中国提起草木染,知之者甚少,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在应用矿物颜料的同时,也开始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人们发现,漫山遍野花果的根、茎、叶、皮都可以用温水浸渍来提取染液。经过反复实践,我国古代人民终于掌握了一套使用该种染料染色的技术。这种天然的采用植物草药素材漂染植物的工艺就叫做“草木染”,最早起源于中国后来传到日本,并在日本兴盛得到深度的发展,而近一个世纪以来却在中国大陆几乎销声匿迹。东汉《说文解字》中有39种色彩名称,明代《天工开物》、《天水冰山录》则记载有57种色彩名称,到了清代的《雪宦绣谱》已出现各类色彩名称共计704种。

  4.锔瓷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除去修复,在古代锔瓷也发展出另一个兴趣盎然的功能,即古人将锔瓷当作一种装饰技艺,故意为之。你可以想象,有人将品相完好的紫砂壶故意撑裂,然后锔出特定的图案来以此来把玩。而今,原有的传统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瓷器坏掉了再买新的,没人再造访锔瓷这一行当,没了市场,锔瓷这一行当也随之萧条下来了,因此急待保护,传于后世。

  5.榫卯

  榫卯被称作古典家具的“灵魂”,木构件上凸出的榫头与凹进去的卯眼,简单地咬合,便将木构件结合在一起,由于连接构件的形态不同,由此衍生出千变万化的组合方式,使古典家具达到功能与结构的完美统一。即使在当代,榫卯结构仍被视为古典家具的标志,可谓“无榫卯,不古典”,代表传统工艺中精密、细致、智慧的工艺水平和匠人精神。

  6.装裱

  装裱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记载装裱史料的是唐代张彦远著的《历代名画记》。其中提及:“晋代已前,装背不佳,宋时范哗始能装背”。使用帛、绢、宣纸等材料装裱中国字画作品的专业人员被称为装裱师或裱工,裱褙书画的工匠。刷浆、托芯、上墙、下墙、镶活、腹背、绷背板、装框,必须经过这九大步骤,传统手工装裱一幅画大概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

  7. 砚雕

  中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文房四宝”,砚和纸、笔、墨。砚雕手艺使砚台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它的具体工序一般分为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和配盒等,其中雕刻是端砚制作过程中最能体现工艺美的工序,倾注了砚雕艺人的全部心血。不仅要求艺人粗打细磨、精雕细刻,还要靠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技艺,采用雕刻技法绘制精美的图案,使砚雕工艺品线条清晰,图案灵动,和谐天成。如今,砚雕这项传承了1300余年的古老技艺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8.金箔

  在中国金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工艺品,源于东晋,成熟于南朝,鉴真东渡传至日本。金箔生产工艺独特,拍叶、打箔、切箔等技术要求极其高,从古至今,一直为手工制作。南京是中国金箔的发源地,南京金箔相传至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如今南京是世界最大的金箔生产中心。2006年5月,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 蓝夹缬

  蓝夹缬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老雕版印染工艺的活化石, 蓝夹缬在旧时极为金贵,史学界曾一度认为这种印染技艺在宋代以后就消失了。蓝夹缬的流程包括花版雕刻、靛青打制和夹缬印染。民间蓝夹缬的染料来自植物。板蓝根经过沤制可得到靛蓝,其植株多药用。它在水中和织物相遇,再在空气中氧化成靛蓝色,长久不褪色。

  10.苏扇

  “开合之间清风来”——苏扇工艺现在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扇是苏州折扇、檀香扇、绢宫扇,纸团扇的总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最负盛名的是檀香扇、绢宫扇和折扇。均以制作精巧而闻名。扇骨又称骨子,取材以竹为主,又有檀香木、红木、黄杨、紫檀、乌木、鸡翅木、桃丝木、湘妃竹以及象牙、玳瑁等珍贵材料,配以名家书画,一把价值竟为千金。史载,当时苏扇作为进贡皇帝的贡品,亦成为身份的象征。目前苏州本地制扇艺人仅剩三四人,有些工艺已濒于失传。  

分享到:
责任编辑:乱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