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盘点春节庙会上的经典表演

作者:左梦 · 2015-02-13 来源:凯风北京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祀、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节日风俗。在中国人的传统春节中,庙会是必不可少的调味料,现代旅游又赋予它全新的意义,于是产生了北京地坛庙会和厂甸庙会、上海城隍庙庙会、天津皇会等许许多多著名的庙会。从总体上看,国内的庙会形式相差不多,那么逛庙会我们主要看什么呢?当然是看庙会上的节目表演了。下面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庙会上的那些经典节目表演。

  1. 舞龙

   

  舞龙也叫“耍龙灯”、 “龙灯舞”,从春节到元宵灯节,许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龙在中华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更是权力的象征。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时至今日,舞龙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经常成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竞赛运动。再配合龙珠及鼓乐衬托,成为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与龙艺于一身的艺术样式。

  2. 舞狮

   

  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一时变作神话,一时拉上历史,为舞狮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亦令它更加深入民心。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都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助庆祈求吉利。一件花团锦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3. 踩高跷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踩高跷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如《管甫送》、《闹天宫》、《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等等。

  4. 秧歌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它原为模仿稻作劳动的一种原始舞蹈,后来成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化妆表演。 海阳大秧歌表演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其次是乐队,随后是舞队。舞队有各类角色几十人。秧歌队常用阵式有"二龙吐须"、"八卦斗"、"龙摆尾"、"龙盘尾"、"二龙绞柱"、"三鱼争头"、"众星捧月"等。海阳秧歌舞蹈动作的突出特点是跑扭结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动,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男性颤步晃头、挥臂换肩。

  5. 耍中幡

   

  每年的北京年节庙会上,耍中幡都是“走会”的表演活动之一,通常还伴有划旱船,踩高跷,舞狮子等。寓于20几个套路中。中幡演练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名称,还有几个动作组成一个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完整套路,如“霸王举鼎”“苏秦背剑”“太公钓鱼”“封侯挂帅”“张飞骗马”等。耍中幡是北京地区回族中喜闻乐见的传统游戏。相传中幡源自佛教法器的“幡”,为佛门八宝之一,中幡由杆伞盖旗组成,全长3丈多高,上有3面旗,中间的叫飞旗,两侧的称小旗,旗下有3把伞。中幡上一般有6个长方形的竹圈,俗称“拍子”,大小不同,音响各异,悦耳动听。

  6. 相声

   

  相声是一种中国曲艺表演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相声也是庙会上的主要节目之一,它的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7. 扁担戏(木偶戏)

   

  扁担戏是一种汉族传统戏剧,属于木偶戏。一根扁担可以挑起全部家当:乐器、影人、道具、小型舞台等,演出时,小型舞台也是依靠一根扁担支撑,所以被称为扁担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艺术形式渐渐被其他更现代的艺术取代,至今仍有部分庙会上有演出。

  8. 数来宝

   

  数(shǔ)来宝,一种汉族传统曲艺。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一人或两人说唱。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打拍。常用句式为可以断开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两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换韵。最初艺人沿街说唱,都是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后进入小型游乐场所演出,说唱内容有所变化。部分艺人演唱汉族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逐渐演变为快板书,与数来宝同时流行。

  在年味儿渐渐淡去的今天,我们如何找寻那些正在逝去的年味,春节及其风俗正逐渐质变为一种文化。我们应该从文化的高度来享受传统,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走出家门,去逛一逛庙会,看看那些经典的表演,去找回那些逝去的年味。

分享到:
责任编辑: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