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又闻黄桥烧饼香

作者:小树 · 2015-01-15 来源:凯风网

    千年古镇黄桥,因黄桥决战而扬名海内外,而在革命年代因支前闻名于世的黄桥烧饼,现在则已经成为了黄桥的一张最具魅力的地域名片。1940年秋,陈毅、粟裕领导新四军东进苏北进行黄桥决战时,黄桥地区群众赶制烧饼支援前线,在几天内烤出数以万计的烧饼,大大地壮大了我军志气,为我军取得以少胜多的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桥烧饼也因此闻名全国,被誉为“支前烧饼”。很多人只闻黄桥烧饼的名,但对黄桥烧饼其实了解不多。现在苏中一带遍地开花的黄桥烧饼,有肉松馅、红豆馅、桂花糖等等,花样繁多,让人目不暇接,但其实与当年的“支前烧饼”关系甚远——苏中虽属富饶之地,但在那时候也没有那等物质条件。真正的“支前烧饼”还是那能饱腹、耐储存,做法古朴、香味独特,泰兴人每逢年节必备的酒酿涨烧饼。  

    早在明代,黄桥作为江淮一带重要的粮食集散地之一,黄桥烧饼就充当起姜曲海地区挑夫的“古老而方便的快餐”。民国时期,当地人在中秋节祭拜月神时,家家户户一定要做各种烧饼,有面的、也有米雪的,当时流传有“中秋节可以没有月饼,但不能没有涨烧饼”的说法。      

  据介绍,黄桥烧饼起先是直接用水和好面后在锅里烙熟即成,其后主要经过两次比较大的生产工艺革新:一是在建国前夕,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筹备开国大典时,陈毅同志推荐了黄桥烧饼作为开国国宴的点心之一,当时把“烙”烧饼的工艺改成了“油炸”(油焖)面饼,并在金黄色的面饼表面撒上芝麻;二是在建国后,由薛家林老人发起,用糯米发酵,制造成酵水和面发酵,然后再放锅内油焖至熟,不仅口感更好,带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而且外酥里软,老少皆宜。酒酵涨烧饼工艺改良的成功,让薛家林老人兴奋不已,很快他把这种酒酵工艺运用到蜂糖糕、夹沙糕等糕点的生产过程中,使这些糕点口感更细腻、松软、醇香。  

    薛家林老人今年89岁,自十来岁起就跟父亲后面学做烧饼。当年黄桥决战时,薛家林和他的父亲也参加了赶制烧饼支前队伍中,一次送烧饼到邻县海安县,邂逅了那儿一个新四军战士的女儿,并因此结下了一段美好的姻缘。老人的小儿子后来选址在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珠巷133号,开了一家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薛建国黄桥涨烧饼店。薛家林老人虽年事已高,但至今仍在小儿子的店里发挥技术指导的作用。店里面主要生产正宗酒酵涨烧饼、大饼、蜂糖糕、夹沙糕等点心。   

  如今,薛家林老人经常清晨一大早就蹬着三轮车,去街上采购制作烧饼所需的芝麻、食用油、面粉等原料。闲暇时候,经常指点子女制作技巧,特别是涨烧饼的“秘方”——“酒酵”的制作工艺,目前老人的后代们还没能完全掌握到精髓,这也是老人一直在担心的,这个传统工艺可不能失传。

真正的黄桥烧饼原来长这样。当年新四军战士就是靠着它们,以少胜多,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

真正的黄桥烧饼原来长这样。当年新四军战士就是靠着它们,以少胜多,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

  清晨,薛家林老人蹬着三轮车,去街上采购原料

 

  清晨,薛家林老人蹬着三轮车,去街上采购原料

又闻黄桥烧饼香

制作涨烧饼所用酵水的糯米,散发着纯正的芳香 

用糯米所制酵水和的面 

用糯米所制酵水和的面  

薛家林老人在蒸糕点 

薛家林老人在蒸糕点 

薛家林老人的二女儿在做涨烧饼的最后一道工序——起锅 

薛家林老人的二女儿在做涨烧饼的最后一道工序——起锅 

薛家林老人的小儿子端出刚出笼的长馒头 

薛家林老人的小儿子端出刚出笼的长馒头 

薛家林老人捧着他亲手做的蜂糖糕 

薛家林老人捧着他亲手做的蜂糖糕 

薛家林老人在珠巷内摆设的支前烧饼摊点 

薛家林老人在珠巷内摆设的支前烧饼摊点 

 薛家的涨烧饼店所在的珠巷口,人们把毛主席画像悬挂在高处 

 薛家的涨烧饼店所在的珠巷口,人们把毛主席画像悬挂在高处,小亭子挂的黑板上面还写有革命伟人的名言警句。 

老人的孙辈们节假日也会来帮忙售卖糕点 

老人的孙辈们节假日也会来帮忙售卖糕点 

附近邻居有预订涨前烧饼的,薛家林老人会亲自送货上门 

附近邻居有预订涨前烧饼的,薛家林老人会亲自送货上门 

四个男子汉,四代同堂,黄桥烧饼后继有人 

四个男子汉,四代同堂,黄桥烧饼后继有人 

1991年,国内某知名报社邀请薛家林夫妇去南京介绍黄桥涨烧饼的制作工艺 

    1991年,国内某知名报社邀请薛家林夫妇去南京介绍黄桥涨烧饼的制作工艺,并请他们到中山陵游玩,留下了中山陵老俩口的合影。2011年,薛家林老人的老伴离世,于是,那些照片成了永远的留念。

分享到:
责任编辑:万山红 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