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跟史上隐于世的那些大人物一起“任性”

作者:杨佳峰 · 2014-12-09 来源:凯风新疆

  

  一个人隐藏起来很容易,而隐藏起来闻名于世就很难了。史上有那么一些“任性”的人,他们出于精神信仰隐居茅屋山野,或著书立说,或对酒当歌,或赏菊锄禾……以超凡脱俗的姿态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身在“君为名利隐,我为名利来。羞见先生面,夜半过钓台”的我们,是否也曾经梦想过和他们一样“任性”寻找探求心灵上栖居的“世外桃源”。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跨青牛而去的老子处事哲学对世人影响至深,一篇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奥妙无穷。终归就说明一个道理:人要往低处走,无为、不争、寡欲,善为下。无为不是不为;不争不是无争;寡欲不是无欲;善为下,不是不上。人往低处走,比往高处走还难,就像水往高处流比往低处流难一样。让我们去以淡泊名利、善待善恶;宽厚仁慈、柔弱不争;以德报怨、虚静谦柔的态度,去修行上善若水的气质。

  【庄子】逍遥游,是庄子一生践行的梦,并把这个飘逸的梦想成真。古人的达观往往认为人生是一场梦,这梦境便是庄子的蝴蝶梦、李白的天姥之梦。“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当一个人能处于梦中而又在梦中占梦,可谓大梦。我们让自己的梦想任性地飞一会,有何不可呢?

  【司马徽】相比诸葛亮、庞统这些“伪隐士”,司马徽先生一生不彰自身才华的原因也许能够“水镜”的名号上看出一二。据史载:有一次,有人养的蚕该结茧了,无处上蔟,就来向司马徽家借簇箔。他就把自家用的蔟箔借出。有人对他说:“凡借给他人东西时,都是别人急需而自己闲置的情况;而如今他和我都迫切需要簇箔,为何给予别人呢?”他答:“有别人不曾求自己,求人我如果不给他他将会感到很羞愧。哪里有因为财物而让人羞愧的道理呢?”由此可见,他对身外之物和人性的看法豁达通透!

  【竹林七贤】研读“竹林七贤”的文章和事迹,至今无人难以望其项背。那是时代的杰作。魏晋风度是一个精神解放、人格独立、文化自觉的时代,如果能够穿越,人人都会首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任自然啸傲山林,凭气度浪漫宽怀。但,风骨难追,那种“与道逍遥”的隐逸高蹈已随风而去。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是极赋理想,又具诗意,花鲜芳菲、雅馥幽兰、鸟虫纷鸣、鱼鸭戏水、凭风劲舞、逍遥欲仙之地。从古至今让人向往,成为一种情结,特别是厌倦了烦躁、繁杂尘俗的心灵遁世归宿。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洒脱,是“我心素已闲,垂钓将已矣”的淡定坦然。其间滋味,只有亲身才能品尝。

  【刘禹锡】“何陋之有”?在刘禹锡身上“随便”是一种态度。一个人的时候不讲究吃穿,随意至极,力求最简。可现在的人们在世俗面前又虚荣倍加,总想拿出所谓最好的一面展示自己的“品味”,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奢靡。郁郁前行的路上,途经怎样的绽放才不会让随便丧失逍遥自由的本质?随心随缘随性的简单、简约是一种态度端正的能量。

  【张三丰】据说活在公元1333—1458?之间的张三丰行踪不定,来去无影无踪,留给世人永远津津乐道谜一样的传奇。 人生在世,如何活着,一生追求什么,这是人类探讨了几千年的话题。关于“人生”的大题目。张三丰的解答是生活随意,无拘无束,只求逍遥自在。“无根树,花正幽,贪恋荣华谁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荡来飘去不自由。”“无岸无边难泊系,常在鱼龙险处游。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分享到:
责任编辑:草原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