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凯风访谈:天一阁书事

2014-11-26 来源:凯风网

  【前言】公元1673年的一天,建馆107年的天一阁,迎来了一位重要嘉宾的到访,他就是黄宗羲,明末清初浙东学派的领军人物,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鼎鼎大名的学术泰斗。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位名扬天下的学者对这座私家的藏书楼如此向往?天一阁的百年书楼中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让黄宗羲发出赞叹?而对于范氏家族来说,面对黄宗羲的登阁又会是怎样的心情?让我们一同踏入天一阁,找寻未知的答案。

  初建天一阁

  黄宗羲拜访的宁波天一阁,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66年。自西汉末年出现纸张以来,就有一部分珍本,辗转千年,几经跋涉,最终在这里得到归宿。至今留存在天一阁的古籍达到了三十余万卷,放眼全国古书楼,无人能比。开启这条漫漫藏书先河的人名叫范钦,生于宁波的一户寒儒之家,自幼便承载了父辈“读书立功名”的期许。依靠自身的勤勉,和叔父范瑫(tāo)的教导,终于在嘉靖十一年,以27岁的年龄考中了进士二甲三十八名的成绩,正式踏上了仕宦之路。范钦五十三岁的时候从兵部侍郎这样一个职位上被罢职,既然不能继续为国家、为君主在仕途上做出新的贡献,对他来讲就必须再找一个精神上的寄托。整个明代从国家到地方都非常重视藏书,而他对这个东西又有非常强烈的爱好,本身也已经有了许多藏书。于是他就决定单独建一个藏书楼——天一阁。

  天一阁藏书

  范钦藏书最多时达到7万卷,这些书都是从哪儿来的呢?顺着画面中这些记载着书籍“籍贯”的小纸条,我们能找到答案。范钦做官时全国各地跑了许多地方,他在跑的过程中非常注意搜集一些(地方志)。对官员来讲,地方志是很有用的,地方志也是中国的特色,能够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各种征文、天文地理。范钦为官清廉,家底也不厚。他买不起那些非常珍贵的善本,便采取了藏书家最保守的方法:用抄。他自己抄,也雇了一些宁波当地的抄工。他通过这种方式聚集了大量的,特别是明代很稀见的一些文献。

  分家不分书

  苦心藏书十余载的范钦,本以为可以凭借这个知识宝库来惠泽寒士。但建阁十几年来,天一阁的造访者实际上寥寥无几,范钦也难掩其心中的失望。然而生命是有限的,为了天一阁的继续留存,范钦必须要作出一个艰难而重要的选择。范钦当时有两个儿子:一个范大冲,一个范大哲。当时范钦作为一个藏书家早就在考虑分家的问题了,他定了个原则:书不可分。书如果一分就完蛋了,一分开就不值钱了。范钦准备了一大笔财富,要书就不能有钱,要钱就不能有书。最后,天一阁被范大冲继承下来了,另外一房陆氏就拿了钱财,两家就这么分掉了。

  难得一见的藏书

  公元1585年,八十岁的范钦在将他用毕生心血筑就的天一阁,完完整整地交给他的长子范大冲后,安然离开了人世。新任阁主范大冲在几十年间深刻地体察到了父辈的心情,在接手藏书后,实施起了更为严格的的规矩——“代不分书,书不出阁”。他的目的是不想把书给散掉,并非为了不为人所用。可是,范家在繁衍过程中,每一个子孙都要拿一把钥匙。如果要来天一阁看书,就要把所有子孙都汇集了才能看到一本书。当时所有的子孙都已经分散在各地,只有最亲近的族长一族,才住在天一阁的周边。让他们过来是很不方便的一件事情,所以范式天一阁的藏书在这种状况下,越管越严,给外面造成天一阁藏书难得一见的印象。

  绣芸觅阁终不见

  清代的《春草堂集》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有一位内侄女,名叫绣芸。绣芸自幼酷爱读书,而最让她魂牵梦绕的,就是天一阁中海量但神秘的馆藏。她深知范氏族规十分严厉,也曾央求父亲知府的身份,开个后门,去一睹天一阁真容,但还是没能成功。于是她想到让自己嫁入范家,成为了范家人,自然就可以登临天一阁了吧!她委托父亲做媒,终于如愿成为了范家的媳妇儿。谁料如此这般,绣芸还是不能登楼读书。无可奈何花落去,天一阁散发的书香一直被清规戒律拦截阻挡。绣芸最终还是没能进入天一阁,去实现她沐浴阁中书香的愿望,只能在与天一阁的遥望中度过她遗憾的余生。

  得偿夙愿

  当时范式家族的家主叫范光燮,他很欢迎黄宗羲登阁。黄宗羲看了书以后,边看书边抄了一些书,另外又编了一个书目。他编的书目都是传统文人眼里非常珍贵的书,主要是针对经史子集的。黄宗羲读完书出去以后,这个书目很快就流传出去了,结果引起了全国各地文人的高度重视,有许多文人专门派人来这里抄书。自此之后,众学者慕名前来,如袁枚、姚元之、郑振铎相继登楼,不仅传播了文献,滋养了人才,发展了学术,也使阁书得到整理,家底得以清点,价值得以确认,盛衰得以记录。正是黄宗羲的登阁,实现了天一阁美名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扬。范钦先生为了造福天下学子而建阁的夙愿,也终于得以实现。

  征书“风暴”袭来

  当时乾隆皇帝编《四库全书》,满天下搜罗民间藏书,天一阁也未能幸免。范钦八世孙范懋柱忍痛割爱,献出了638部家藏珍本,其中473部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采录,在全国藏书家中贡献率第一。这样一个第一引起了乾隆的高度重视,而且他专门为天一阁献上去的两本著作写过诗。直接就提在上面,说这个书多少好,幸亏范懋柱送上来之类。你想想看,皇帝亲笔题诗,那价值就可以想见了。而且全国都知道了,这个东西(天一阁)了不起。一家之书荣耀地成为皇家之书。然而从私人藏书角度,天一阁六百多部精华一无所归,仅获皇帝嘉奖了图书。四库征书事件造成了天一阁历史上藏书精品最大的一次集中流失。

  文化的香火

  在经受住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动荡和战火的考验后,解放后的天一阁接受国家管理,由私藏转为公藏。凭借现代科学技术的帮助,和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天一阁中海量的珍贵古籍得到了良好的修复和保存。500岁高龄的范钦,若在天有知,想必也会为天一阁的后继有人而倍感欣慰。在这个现代化的信息世界,网络信息爆炸而来,电子书纷扰喧闹,纸质书籍显得尤为冷清沉寂,世界再摩登,总需要向古代寻求经验;行进再狂速,总需要潜下心来深度阅读;人际再复杂,总需要与灵魂的真诚对话。昨日的藏书圣地也或许会走下神坛,优秀的古典书籍也或许从活化石变成可以感知的书香花瓣,在今天的天一阁,展开的书页,扑鼻的书香迎来送往着那份质朴的安宁。

  【尾声】如今,许多名人、华商漂洋过海来到天一阁查询家谱。天一阁作为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藏书楼之一,发挥了很重要的贡献。中国五千年文明,够延续不断的传承下来,藏书事业功不可没。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