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记者节特刊:摄影背包里的故事

作者:辛闻 · 2014-11-08 来源:中国网

  今天是中国第15个记者节。作为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很多记者这一天并不休息。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与观察者,他们的工作日与休息日没有明确的界限。

  《世相》邀请了15位摄影记者,让他们打开摄影背包,拍摄自己的采访器材,讲述这些器材记录的世相与人生。

 

  浦峰,男,在北京的无锡人,从新京报2003年创刊起至今,一直担任摄影记者。他拍摄过各种重大新闻,也最爱各种轻松的城市表情。“11年过去,从一个激情四射不知疲倦的愣头青,变成了茫然不知何处去的困惑男。”纸媒生存环境下滑,恐慌笼罩在每个摄影记者头上。他说,很想安安静静地做一辈子摄影记者,拍一辈子最不值钱的新闻照片。“但鼻炎越来越重,每次从包里取药的时候,就在想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至于记者节,“正好轮到我值班。”

  段崴,男,人民画报编辑部副主任,从业7年,参加过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云南抗旱、芦山地震、中俄联合海上军演、多年全国两会等新闻事件采访报道。他说,今年记者节又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正值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只能在“上会”采访中跟其他媒体同行共同庆祝节日了。他说:“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希望能通过镜头来与这个世界有效沟通。”

  秦媛,女,江苏徐州一报社摄影记者,从业9年,拍摄过《流浪歌手》、《老行当》等图片故事。她说,对于自己的节日,希望所有的同行们健康、快乐,“用心去记录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张晓博,男,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网记者。从业5年,参加过玉树地震、多年全国两会等报道,关注农村题材的影像报道。2014年他采写的图片故事《绳束童年》,让12岁的女童婷婷获得了社会各界关注与资助,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委托专家到济南为女孩女童会诊。今年记者节又是个不放假的节日,因为他要去拍摄一个农村的面部畸形患儿。他说,记者是一种使命和情怀,“我希望可以用影像帮助到更多的人。”

  冯中豪,男,凤凰网摄影师。做过文字记者的他,从事摄影2年,曾拍摄《乡村同志》、《寺庙里的童年》、《活在北京垃圾村》等图片故事。他说,记者是时刻身体力行探究真相的工作。“记者节作为不设假期的行业性节日,我想并非让我们卸下镜头休整一日,而是警醒我们勿忘初衷。尽管不放假,我还是跟同行们互慰一句辛苦了。在北京的小伙伴们,每天出门记得带上口罩。”

  赖鑫琳,男,上海劳动报摄影记者,从业8年,参与过5.12汶川大地震、温州动车追尾脱轨事故、上海胶州路11.15火灾等事件报道。他日常采访中最常用的器材分别是:尼康D4机身,尼康14-24m镜头、尼康24-70镜头、尼康70-200镜头、尼康SB-900闪光灯。他把摄影器材摆地满满当当的,“我只想说,一件都舍不得扔掉,每一件都凝集了满满的情感,权当是收藏自己的一点情结好了。”记者节来了,他说:“祝天下的同行记者节快乐,祝愿我那些扛相机的兄弟们身体健康,精神头十足。”

  纪向钊,男,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法治新报摄影记者,2006年进入记者行业,从业8年,担任摄影记者5年。他说,自己觉得没什么成就,“每天回头看自己拍过的照片,都觉得很烂”。在他的摄影包里,有机身、镜头、闪光灯、录音笔、反光板、柔光罩,电池、钉子,小手电、体温计……画面左上角,是一只安全套。“他们说防水很好,应该备着,户外采访能用上。我备了一只,都过期了,还没用到过……”他说,每个摄影记者,都是体力+脑力劳动者。“小纪,你包里背的是当下的工作,未来的生活,里边有担当、有良知、有思想、有力量。”总编说过的话,他说自己一直记着。

  高博,男,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江淮晨报摄影记者,从业4年零8个月。他说:“把爱好变成职业,既幸福,又有些无奈。每天端起相机拍摄的美好感觉在渐渐被摄影本身以外的琐事淹没,但仍旧享受快门的咔嚓声。”他的摄影包里,装的是尽量简洁的设备。除了相机以外,有两件必备小伙伴,冲锋衣是避雨神器,小手电是照明神器。他说,在新闻摄影这条道路上,已然决定一路走下去。“摄影大师传记故事里,好像永远都在诉说闪耀着思想火花的拍摄人生。但回到现实中,每天脚踏实地的拍着,看似平庸,却在慢慢实现我关于摄影的最终理想,用手中的相机记录我们生活的年代,尽我所能,帮助更多的人。”

  胡超男,女,2012年大学毕业后追随异国恋人到了奥地利维也纳,在欧洲最大的华文媒体《欧洲时报》任编辑记者。她觉得当记者不容易,尤其在海外,除了语言问题,还会会碰到很多文化和习俗问题。“我很敬佩那些在突发事件和战场前线的记者,尤其是女性。她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真正的去了解记者和尊重记者。”

  许丛军,男,江苏南通日报主任记者,东北人在江苏,新闻从业20多年。他说,自己目前使用的是自己和单位“合资”买的佳能1d mark iv,和很多地市报的摄影记者一样,有自己规定任务和每月图片见报的考核任务。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也拍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自己喜欢《一头出栏生猪的24小时》、《“偶戏”人生》和《原始森林“跑山”人》这类的图片故事,曾获得过“黑龙江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也曾有近百篇(幅)作品获各类新闻奖,不过,他说这些都属于过去,还在不断探索学习中。对于记者节,他说:“从来就没把这个节当做节日,和很多同行一样一如既往在外奔忙。”

  任东,男,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记者,从业5年,参与过云南鲁甸地震报道、云南铬渣污染报道等。他说,自己的包里没什么特别的,装的是工作用品和生活用品,主要是尼康3s机身,2个镜头替换用,读卡器、钱包、记者证、电子书、香烟、钥匙。他说,自己因为对摄影的喜爱选择了这个职业,每张满意的照片都是支撑自己工作下去的动力。“我希望我拍摄的照片能让读者看到这社会的方方面面,记录历史,定格瞬间。”

  胡雁,男,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广西新闻网记者,从业6年,参与过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采访报道,长期关注农民工群体、贫困题材、民俗题材报道。他的摄影包里,经常满满当当地放着两台单反相机、镜头、快门线、电脑、电池、移动硬盘……他说,“希望国家和社会也更多关注记者这个群体的生存、工作和生活状态,希望更多人能够关注记者的人情冷暖,希望更多的人予以记者的工作更多的帮助、理解和支持。”

  虞俊杰,男,合肥晚报摄影记者,从业10年,自2004年入职起,辗转安徽省各大媒体,参加过北京奥运火炬传递、云南鲁甸地震、金鸡百花电影节等报道。他说,10年的记者生涯,见证了纸媒黄金的年代,到现在的没落和茫然。他说:“我只想认认真真地拍一辈子照片,记录身边的悲欢离合。”但一路走来,从懵懂到豪情万丈,现在已是怅然若失的大叔。今年记者节,依然奔波在采访一线的他说,无论明天是风是雨,生活依然要继续,事业依然要继续,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做对得起自己的人。

  高宇,男,北京人,满族后裔,1999年入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始记者生涯,2009年开始正式拜师学习摄影,自认属于摄影记者中的新手儿。目前主力设备使用佳能5D-Mark3,第二机为佳能5D-Mark2,另有Sony RX-100 M2作为备用机。2014年夏季,购入GoPro Hero 3+,配合伸缩杆使用,充分享受了该机小巧便携、视角独特的特点。现在外出采访过程中,经常以GoPro出片。他说,自己的生活里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更没有什么鸡汤座右铭,“我就想舒舒服服地玩儿好,玩儿出我自己的那一套乐儿。”

  刘星雨,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摄影记者,从业1年,参与了全国两会、《哈佛商业评论》年会、中国国际时装周等报道。跑财经口的她说自己也关注时政和社会新闻,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又是百姓搭建的,所以我觉得时政、社会、财经这三方面是分不开的。”她认为女孩拎着相机三脚架跑来跑去没什么不好,反而挺酷的。“工作日或周末我都随身背着相机,它能给我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刘星雨说,“当记者挺苦,但我不累,我最受不了当‘花瓶’,女孩更应自立。”

分享到:
责任编辑:南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