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凯风访谈:深海“蛟龙”

2014-10-30 来源:凯风网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本期《凯风访谈》邀请了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技研究中心”崔维成教授来给我们介绍蛟龙号及其背后的故事。说起海洋,人们马上会联想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波涛汹涌的巨浪,还有深不可测的海底世界。请问崔教授,地球上的海底到底有多深?蛟龙号到达的7000多米是怎样一个深度?

  崔维成:我们现在地球上最大的海深究竟是多少?其实还是一个有争议的地方!究竟过不过11000米?前苏联做过一次探测,过程中测到一个11034米,欧洲跟美国后来在一起仔细测量为10971米,还没有超过11000米,所以还要用潜水器去测量。蛟龙号到了7000米的深度,对这个海洋来说我们百分之九九以上的海域都可以去了,就是这个百分之零点几的海域,像整个澳洲大陆面积一样的海沟,世界上总共有26个海沟,它的深度是超过6500米以上的,这个海沟被命名为深渊海沟。

  主持人:蛟龙号抵达的7000余米的深度,已经越过了“深海”,闯入了“深渊”。请问崔教授,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蛟龙号整个研制工作,花了多少年的时间?

  崔维成:蛟龙号的研制花了十年时间。我们国家科技部是2002年6月份正式批复立项,我们一直到2012年6月份完成了7000米级的海试。但实际上在这个以前还有十年立项的时间,从概念的提出到最后的实现对技术人员来说,我们花了20年的时间。

  主持人:您作为蛟龙号的副总设计师,研制过程中主要的困难在哪里?

  崔维成:我们看到国际上人家在研究,我们国家也应该搞。但是,谁来搞?怎么搞?最后经过选择,我们聘请了有无人潜水器经验的徐芑南担任总设计师,然后组织我们所里有潜水器经验的骨干,当时我们的团队老弱病残加起来十几个人,没有谁看到过真正的深潜器是什么样子的,里面到底有什么设备,没有这个概念。从很低很低的层次起步的。

  主持人:蛟龙号在一次次深潜成功后,进行了哪些作业实验,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果?

  崔维成:蛟龙号一般干几种类型的活。一种就是探测海底的地形地貌,用蛟龙号潜水器匹配的高清摄像机拍摄海底的照片(视频)。第二就是提取各式各样的水样泥石样品、岩石样品,只要带上一个专用的作业工具下去,把各式各样的样本提取上来进行研究。第三是它有两个功能很强大的机械手,而且操作的驾驶员就在现场,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很多精细的作业。例如漏油了或者海洋里面的打捞救援,它的作业能力比在甲板上遥控的无人潜水器的作业能力更强一点。

  主持人:听说您不仅负责蛟龙号的研发,还在蛟龙号海试的过程中,亲自随深潜器下潜到海底。那么下潜有多大风险?

  崔维成:没有意外情况发生的话,安全系数是很高的。但是在海下有情况不能确定,如果渔网之类还有其它东西飘过来把潜水器压住了,上不上、下不下,这个时候自己是摆脱不了的,要用别的潜水器去救。我们国家没有别的潜水器来救,所以那种情况出现以后,就要求助“国际救援!”在我们的生命时间里面能够赶的过来,这个都是未知数。我们的驾驶员从来没有机会到国外进行培训,他只是在水池里面进行训练。所以在海试的过程也是对我们驾驶员逐步培训的过程。我们在300米海区海试的时候,当时没有经验,压载计算错了,潜水器的作业为了省电我们算好了压载铁,到了海底丢掉一块。丢掉一块潜水器还是不停下来,它继续往下沉那时候已经离海底很近了。反应其他的动作都来不及了,这样潜水器一头砸向海底,如果那个地方是淤泥,很软的,砸的比较深淤泥就会把潜水器虹吸住,你再要摆脱就困难了。

  主持人:我们刚才看到蛟龙号在海底拍摄的画面,您能否给我们描述下,作为亲历者,在海底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您的感受如何?

  崔维成:不同的点景象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海沟那个海沟可能差别很大,所以我们需要对所有地形海沟做全面普查,然后画成一个图。

  主持人:地球上还有那么多的地下宝库有待探究,现在就花那么多精力和财力去研究海底世界,有意义吗?

  崔维成:非常有意义!大家知道我们现在陆地上的资源开采越来越枯竭,海洋有很多的资源。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去开发海洋资源。但是海洋资源跟陆地资源有个很大的差别,海洋资源联通性流动性很大,开采以前用一种什么方式来开采?用一种什么速度来开采?会不会破坏海洋的生态系统?这个很关键,你要去研究。到2000年左右,国际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动向。当初国际上在瓜分国际公海里的海底资源,专门有个国际海底管理局。公海里面的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这个资源是你先发现的,你就去向他提出申请,这一块资源我要拥有优先开采权,网上公布,一个月以内没人有异议就批给你。我们国家当时研制的无人潜水器,在夏威夷圈占到7.5万平方公里的“锰结核”的资源;现在在西北太平洋圈了“钴结壳”;在西南印度洋圈了“热液硫化物”,我们这两年在这一块还是有战略意义的。

  主持人:目前,国际上作业型载人深潜器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崔维成:载人潜水器发展到现在可分为三代。第一代载人潜水器是采用深水球和浮力舱相结合的方式进入深海,最杰出代表是1960年1月23日,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下潜到10916米深度的美国的的里雅斯特号,但由于这种载人潜水器没有航行和作业能力,建造和使用又都不方便,所以就被放弃了。1959年,英国研制的第一艘具有自由自航能力的潜水器下水,名为“潜碟”,它可以下潜到305米深处,它的诞生揭示了第二代载人潜水器的正式发展。第三代潜水器,则是目前世界上仅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研制的作业型载人深潜器。主要有:美国的阿尔文号,可下潜深度4500米,它已成功下潜近5000次,包括1985年找到泰坦尼克号沉船残骸。法国的鹦鹉螺号,最大下潜深度6000米,累计下潜达1500多次,多次完成深海海底生态调查及搜索任务。俄罗斯和芬兰联合研制的和平一号和和平二号两艘6000米级潜水器。日本的“深潜6500”,下潜深度为6500米。

  主持人:从上面的介绍,我们看到蛟龙号在深度上已经领先上述各国的深潜水器,但是就在蛟龙号创记录的同一年,我们还看到了这样一条新闻:2012年3月26日,好莱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驾驶着“深海挑战者”深潜器,成功抵达位于太平洋底约11000米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我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说我们的蛟龙号是“创记录”的?

  崔维成:蛟龙号属于作业型的潜水器,一个驾驶员带两个科学家,三个人可以重复使用的一种潜水器。卡梅隆是一个人下去,创一次纪录,对可靠性重复性都没有要求。它下去一次拿到纪录就报废了、不用了,这个叫探险型的潜水器。这两个不是同一种类型。

  主持人:崔教授,今年3月16日马航MH370航班失联后,美国海军的“蓝鳍21”深海无人潜水器被投入到搜寻工作中,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呼吁咱们的蛟龙号也应该参加搜救,您了解这方面情况吗?

  崔维成:像马航的搜寻,一般要用无人无缆潜水器进行大面积搜索。蛟龙号是用于打捞的,不是用于搜寻的,蛟龙号每次航行的距离很小速度很慢。“蓝鳍21”找到黑匣子在什么地方,是没有办法打捞上来的,还得要我们类似蛟龙号这样的载人潜水器下去,把它打捞上来。所以目前还不是蛟龙号的任务,是无人潜水器的任务。

  主持人:继蛟龙号之后,您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的是什么项目?

  崔维成:在我们做7000米的同时,外国人又把眼光瞄着11000米,我们也应该赶紧去做11000米的载人潜水器。这个就是我们要搞的11000米级的载人潜水器,叫做彩虹鱼号,这个就是彩虹鱼号专用母船的模型,我们命名它为张謇号。

  主持人:在您看来,如果拿挑战海底深渊和登陆火星相比,哪个意义更大?哪个将更快实现?

  崔维成:探索宇宙也很重要,探索海洋也很重要。作为国家的发展,它是短期长期的平衡,到底要投入多少,对于资源对人类可利用角度来说,要用宇宙的资源时间会更长点,要用海洋的资源可能会更直接一点。地球上陆地上(资源)快要用完了,所以我们赶紧先用海洋的资源,等海洋的资源用光了就要用宇宙的资源,我认为对国家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谢谢崔教授接受我们今天的专访,谢谢。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