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凯风访谈:老屈一家过端午

2014-06-06
  ● 端午节的“矛盾”起源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三大节日之一,它的起源多种多样,而且充满矛盾。一般认为,端午不是个好日子,所以我们的先民有了一种文化之象,叫求生续命。后来有一些人,选择在五月初五死去,所以有了端午的另外一个文化之象,叫向死而生。一个节日,两种之象,截然相反。

  求生续命:五月初五本是恶月恶日

  一是图腾崇拜。在古代吴越地区一直存在着图腾崇拜。到了五月,江河波涛汹涌,很多“水族”侵害渔民,于是当地的先民就祈求“神灵”保佑自己。这个“神灵”就是龙,用一个具象表现,就是龙舟。划龙舟是用来镇住水灾和水怪。

  二是恶月恶日。五月五日在那时不是个好日子。“五月造屋,令人头秃”,“五月举官,至死不迁”。

  三是蠲(juan音捐)毒。到五月份,阴阳交替,季节变换,这时候很多害虫都出来了,于是就有 “五黄去五毒”的说法。所谓“五毒”,就是蛇、蟾蜍、蜈蚣、蝎子、蟑螂。我们的先民从精神层面寻求保护,从自然界也寻求保护,就有雄黄、黄鳝、黄瓜、枇 杷、皮蛋等这一些“黄”。仅有这些还不够,于是就有了菖蒲、艾蒿等一些用来蠲毒。

  象死而生:屈原五月初五投江自尽

  象死而生典型代表是屈原,他忠于自己的国家,连齐抗秦,主张内政改革,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是他的这一份忠心,没有被楚国国君所理解,反而把他终身流放,不许回到家乡。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他得知楚国都城被秦兵攻占,宜昌被焚烧,于是悲愤交加,投江自杀。

  ● 老屈一家过端午

  挂艾蒿

  挂艾蒿放到秭归与其他地方不尽相同。在秭归割艾蒿有仪式,五月初五天不亮的时候,人去割白艾,割的时候不能说话。割回来后,用人字型把艾蒿扎好,用红色的丝线包扎挂在门上。

  挂艾蒿的意义在于不让不好的东西进门,因为屈原不喜欢艾蒿,所以用艾蒿象征坏东西,在他看来椒兰是美好的,而艾蒿是“臭艾”。他在离骚中写到“户服艾以 盈要兮”,说这东西不好。毛泽东同志在1961年写了一首诗纪念屈原——屈原为什么投江,是因为“艾”太多——“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像椒 兰这样美好的君子太少了,而“艾”这一类的坏人太多了。我们艾蒿挂在门外,就是像这样的坏人、奸佞小人,不能让他进门。

  回娘家

  有个说法:女儿回娘家,端午比年大。女儿回娘家这一说法一方面是因为恶月恶日,端午这天不吉祥,出嫁的女子到哪安全呢?回到娘家、回到父母家中是最安全的,后来演变成了 “敬老节”,出嫁的女子,选择一定的时间回娘家看看、尽尽孝道。

   秭归名字的来源也跟回娘家有关。相传屈原当年被流放之后,他的姐姐知道了,就回到家安慰他,乡里人觉得这姐姐真了不起,为弟弟回乡,就把这地方叫“姊 归”、“归乡”。归过去读kui(音葵),是归(音葵)乡。屈原说归乡这地方粮食不多,就把我姊姊这个“女”字旁改成“禾”字旁。这样,就有了现在的“秭 归”。

  做粑粑

  五月初五,秭归人在屈原的祭日来祭奠的时候,桌上一定会摆上粑粑。我们和屈原一起,吃他最喜欢的东西,这就从祭品又变成了寻常百姓的端午宴的一道菜。

  艾水泡脚

  端午节时,秭归人用艾水给母亲泡脚,历史非常悠久。这也和端午起源有关,就是蠲毒。老人家脚很辛苦,这个时候用艾蒿——五月份的艾叶,它的药用价值最好——来泡脚,既解决老人家的身体健康问题,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爱老敬老、一种孝顺。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