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今年我在北京过年”

2014-01-29

 

 

  胜古酒家前厅经理朱敏(上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红(上中)、中国中铁建工集团北京分公司员工周思齐(上右)、建筑工人马洪柱(下左)、北京万达影城CBD店员工赵怡然(下中)、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员工陈雪冰(下右)在展示他们春节想对家人说的话(拼版照片)。新春佳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不少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踏上返乡的旅程,与亲人团聚。但有这么一群人,由于工作的安排,他们今年选择留在北京过年。春节前夕,记者走访6位今年留在北京过年的劳动者,听他们讲述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希望和梦想。 新华社记者贺灿铃摄

 

 

  1月22日,周思齐(右二)与同事在即将完工的北京交通大学科技创业大厦商量顶层天幕墙的装修方案。28岁的周思齐来自河北沧州,2010年起在中国中铁建工集团北京分公司工作,目前担任公司北京交通大学科技创业大厦工程项目部生产主管。由于要检查项目进展并编制年后生产计划,他今年春节无法回老家看望父母和在天津工作的妻子。“在建筑行业工作,经常一天忙到晚,周末加班也是家常便饭,说不累是假的。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北京买一套房子,给家人一个安定的生活。” 新春佳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不少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踏上返乡的旅程,与亲人团聚。但有这么一群人,由于工作的安排,他们今年选择留在北京过年。春节前夕,记者走访6位今年留在北京过年的劳动者,听他们讲述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希望和梦想。 新华社记者贺灿铃摄

 

 

  1月23日,陈雪冰(右二)在微电影《小凡回家》拍摄现场给剧组人员介绍拍摄流程。28岁的陈雪冰来自山西太原,2008年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工作,目前在综合信息部负责网络平台的维护,最近还担任一部禁毒题材微电影《小凡回家》的执行制片。由于单位安排值班,她计划春节后再回老家探望父母。“当初来北京工作也是凭一脑门子冲劲,开始住了几个月的地下室,后来才慢慢有了房子和车子。在北京工作可以增长见识,开拓眼界,这是老家那边无法比的。我的愿望是这两年要个孩子,另外就是帮老公开一个设计公司,实现他的梦想。” 新春佳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不少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踏上返乡的旅程,与亲人团聚。但有这么一群人,由于工作的安排,他们今年选择留在北京过年。春节前夕,记者走访6位今年留在北京过年的劳动者,听他们讲述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希望和梦想。 新华社记者贺灿铃摄

 

 

  1月22日,马洪柱在即将完工的北京交通大学科技创业大厦一层用靠尺检查墙体平整度。35岁的马洪柱来自河北保定,2013年1月来到北京交通大学科技创业大厦工地做建筑工人,目前担任工地上一个班组的负责人。由于要检查已完工的部分工程和安排班组的春节值班,他今年过年无法回老家看望父母、妻子和孩子。“我孩子去年暑假放假时来工地看了我,这次准备年后找时间回去看他们。在北京比在老家能挣更多的钱,我希望多挣些钱,改善家里的生活。” 新春佳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不少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踏上返乡的旅程,与亲人团聚。但有这么一群人,由于工作的安排,他们今年选择留在北京过年。春节前夕,记者走访6位今年留在北京过年的劳动者,听他们讲述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希望和梦想。 新华社记者贺灿铃摄

 

 

  1月25日,胜古酒家的前厅经理朱敏利用工作间隙在办公室里补妆,作为前厅经理,她希望能在顾客面前展现最好的形象。老家在安徽省无为县的朱敏1997年来北京,最早学习做服装,后来便一直在餐饮业工作。由于春节前后就餐顾客很多,特别是除夕当天要准备十几桌年夜饭,朱敏决定留在酒店忙活,清明节前后再回老家。“在餐饮行业工作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人,通过努力工作得到领导的赏识、同事的认可和顾客的信任。在北京,竞争和压力都不小,但有压力才有动力,人懒惰下来就会停滞不前。至于我以后的梦想,希望能开一个自己的咖啡厅。” 新春佳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不少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踏上返乡的旅程,与亲人团聚。但有这么一群人,由于工作的安排,他们今年选择留在北京过年。春节前夕,记者走访6位今年留在北京过年的劳动者,听他们讲述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希望和梦想。 新华社记者贺灿铃摄

 

 

  1月26日,赵怡然(左三)和其他新员工在接受万达影城安保部门主管(右一)的消防安全培训。23岁的赵怡然来自新疆库尔勒,2013年9月作为新员工进入北京万达影城CBD店工作,目前担任市场专员,负责影城网络平台维护并为客户的影片宣传提供指导。“今年是我本命年,本命年不能回家有些伤感啊。不过刚入职没多久,也愿意(春节期间)值班,正好可以感受北京的年味。我之前在北京读高中,对北京很熟悉,喜欢这里的文化氛围。我希望以后可以从事电影方面的工作,不过眼前最要紧的是赶紧找个对象,我表妹已经结婚了,父母虽然嘴上不说,但我还是知道他们的想法。” 新春佳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不少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踏上返乡的旅程,与亲人团聚。但有这么一群人,由于工作的安排,他们今年选择留在北京过年。春节前夕,记者走访6位今年留在北京过年的劳动者,听他们讲述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希望和梦想。 新华社记者贺灿铃摄

 

 

  1月24日,刘红教授通过监控视频与她的两名学生通话,询问他俩在空间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实验装置“月宫一号”里的情况。两名学生在“月宫一号”里进行为期一周的有人密闭系统的预实验,并记录数据。49岁的刘红来自江苏邳州,1994年从莫斯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学成归国,2004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9年来一直从事空间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研究工作。她作为总设计师和首席科学家负责“月宫一号”实验装置的设计和科研实验,目标是为人类未来在月球、火星上生存提供生命保障系统。由于目前“月宫一号”系统有人实验还处于预实验阶段,刘红教授和她的学生们春节期间要留在实验室,24小时轮班继续进行实验。“当初公派出国深造时国家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回国时我是怀着报效祖国的一腔热忱。现在我们进行的‘月宫一号’项目,是我和我的学生们的梦想,也是为了我们国家的‘月球梦’。” 新春佳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不少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踏上返乡的旅程,与亲人团聚。但有这么一群人,由于工作的安排,他们今年选择留在北京过年。春节前夕,记者走访6位今年留在北京过年的劳动者,听他们讲述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希望和梦想。 新华社记者贺灿铃摄

分享到:
责任编辑: